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涵盖11个学科门类,设35个学院、9个本科书院和3所附属医院,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教育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作为校内决策与日常管理的重要支撑。学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面临四大问题:一是数据“碎片化”,跨部门系统数据分散,三级协同不畅,获取耗时久;二是分析“浅层化”,仅能基础汇总,缺乏结合学科特色的深度分析;三是服务“表层化”,平台仅提供宏观数据,未能适配学院的实操场景。为破解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难题,结合政策要求与办学实际,学校响应依法统计、严控数据质量,助力自身高质量发展。
一、办法举措
西安交通大学以“体制筑基、平台赋能、服务下沉”为核心思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从“传统粗放”向“数智精准”转型。
(一) 体制筑基:夯实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制度与组织根基
1.构建“三维”制度保障体系
学校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从政治、法治和治理三个维度筑牢制度基础。首先在政治维度方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防范统计造假、确保数据真实作为核心原则;其次法治维度方面,以《统计法》《统计法实施条例》为核心,结合《教育统计管理规定》细化校内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细则,明确数据采集、审核、归档等环节;最后在治理维度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统计结果应用与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既确保了统计数据为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调整提供支撑,也明确了数据保密与质量追溯的要求。
2.建立“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架构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的校内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涵盖党校办、教务处、科研院等18个部门,办公室设在网信中心,实现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组建“实现N”专兼职统计队伍,3名专职人员负责统筹协调,60余名部门兼职人员负责一线数据采集;建立“校-省-部”三级联动工作流程,通过校内办公自动化系统、陕西省教育事业统计管理系统与教育部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填报、校验、归档全流程线上化,同时借助大模型搭建“教育事业统计智能问答工具”,提供指标解读、条款溯源、场景适配等服务,累计沉淀高频问答知识库百余条,提升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标准化水平。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组织架构
3.统计队伍建设方面
通过分层培育、以研促能、实践淬炼的递进式培养,全面提升队伍专业素养。首先,将系统化培训作为能力提升的基础支撑,建立“线上+线下”全覆盖培训体系:专职统计人员100%完成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确保政策与标准精准掌握;每年组织2次校内专题培训,实现全体兼职统计员培训无死角,内容聚焦指标定义、填报规范、系统操作及报表变动等核心要点,切实筑牢业务根基。其次,以科研创新为抓手推动专业能力进阶,积极支持统计人员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成功承担教育部《高等教育统计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与综合利用》等重点课题,累计发表统计领域相关论文多篇,形成“以研促学、以学促干”的良性循环。此外,以实践历练为依托拓宽成长视野,选派青年干部赴教育部借调学习,2018年以来已有5人先后参与全国统计试点、数据质量审核汇总等重要工作,在国家级工作场景中积累宝贵经验,为队伍发展注入活力。

各类培训证书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培训现场
(二) 平台赋能:以“一屏通览”构建数据驱动决策体系

一屏通览数据服务平台
以“一屏通览”数据服务平台为核心技术底座,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治理技术,重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全流程,系统性破解传统统计模式中“效率瓶颈、分析维度浅、业务响应滞后”的核心痛点,驱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从传统“数据汇总核算”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支撑”跨越式升级。首先,聚焦数据采集与核验关键环节,构建源头数据质量管控。通过搭建智能数据融合对接引擎,打通校-处-院三级多源异构业务系统数据链路,针对教务、科研、人事等12大类核心业务数据,自动化完成字段智能映射、数据格式标准化归一化、异常值智能甄别与清洗,同步建立数据校验规则库实现实时合规性校验,从源头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三) AI数据挖掘:赋能高校精准化服务与决策
以AI技术栈深度赋能数据治理与分析能力,依托机器学习等算法构建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办学条件、学科发展等核心指标的实时监测、趋势预测与关联挖掘。招生智能驾驶舱融合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生成生源流向图谱,为招生策略提供支撑;能源监测驾驶舱通过数据挖掘解析能耗规律,助力动态调整供给方案。依托AI构建8大指标集与10大专题模块,集成指标溯源、数据下钻等能力,形成“数据-指标-结果”闭环体系,保障数据可控可校验。个性化推送引擎按角色需求,为校院级管理者定制数据服务,实时呈现教学质量、科研产出等动态,推动院级治理向数据驱动转型,让统计数据真正成为高校决策的核心数字资产与智能赋能引擎。
二、工作成效
(一)统计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落地见效
以体制机制完善筑牢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基础,建立“采集-审核-报送”全流程标准体系,实现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制度化、流程化管理。依托三级审核机制,校级统计数据填报准确率、报送效率显著提升,构建起专业主导、全员协同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闭环,数据质量管控能力全面增强。
(二)统计数据决策支撑价值充分释放
“一网通览”统计平台成为学校管理决策的核心数据支撑载体,为校领导决策会议提供精准统计分析服务。基于学生规模、资源配置等核心统计数据,科学制定校区扩招与资源优化方案,推动4个校区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量化提升,反应统计数据赋能科学决策的核心价值。
(三)统计服务下沉赋能院级管理提质增效
构建高效统计数据共享服务机制,推动统计服务直达学院一线。通过优化跨部门统计数据调取流程,学院数据申请响应周期从1-2周压缩至1天内,有效解决学院管理中数据获取难、用数慢的痛点,以精准统计服务助力院级管理效能与服务质量双提升。
三、经验总结
(一)制度保障:构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合规化治理体系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核心在于制度保障,需立足教育统计政治属性、法治要求与治理效能,构建全链条制度体系。通过成立校长牵头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教育统计管理规定》,修订校级《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统计责任分工、数据采集流程、质量核验标准,建立“领导统筹、制度约束、专人履职”的闭环管理架构,从根源上保障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依法依规、有序开展。

教育统计工作领导小组架构
(二)需求导向:实现统计服务精准供给匹配
统计服务的本质是“数据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而非单纯的数据堆砌。“一网通览”平台三级驾驶舱建设前,通过全面调研校、处、院不同层级统计需求,针对性设计核心统计指标、分析维度与呈现形式,避免统计服务“一刀切”。这一实践启示,后续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需以管理痛点为切入点,先摸清各层面统计应用需求,再优化统计指标体系、数据呈现方式与分析工具,确保统计服务“数据对路、功能实用、决策能用”。
(三)服务下沉:释放统计赋能基层治理效能
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支撑教学、科研与管理提质增效,唯有推动统计服务向院级一线下沉,才能让统计数据从“宏观报表”转化为“实操工具”。通过搭建“一院一统计中心、一院一数据大屏”,聚焦学院教学运行、科研产出、资源配置等核心统计需求,提供定制化数据查询、分析与预警服务,推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从“校级宏观统计”向“院级精准赋能”转型,真正实现统计数据服务教学科研、赋能基层管理的核心价值。
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核心在于构建全链条合规化治理体系——以统计领导小组为统筹,落实法规要求、完善校级制度,明确责任与流程,筑牢规范准确的制度根基。同时需立足“数据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核心,通过调研校、处、院多层级需求,优化指标体系与呈现形式,避免服务“一刀切”。最终要推动统计服务向院级一线下沉,以定制化数据服务将“宏观报表”转化为“实操工具”,切实支撑教学、科研与管理提质增效,充分释放统计数据的核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