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地方发展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心设计并实施了“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近日组织专家团队进校,就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滇西大”)未来发展与机制体制创新召开专题研讨会,助力学校更好适应滇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真正肩负起培养服务滇西特色优势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
滇西大: 我国第一所以创新方式建立的应用技术大学
滇西大2017年5月顺利去筹,实现招生,学校初步形成了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1+N+M”)的开放式办学构架,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落地。
为促进学校教育组织形态与产业地区布局进行深度融合,学校将总部建在滇西重镇大理,普洱茶学院办在普洱茶生产和交易聚集地普洱市,珠宝学院办在珠宝集散地腾冲市,傣医学院办在傣医传承地西双版纳景洪市。同时采取 “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突出试验、实践和技能训练等课程特色,将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到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理实结合。
学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与玉石加工企业、普洱茶企业、傣医院联合成立研究机构,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为导向,构建多方参与、开放多元的实践育人平台,形成命运共同体,激发办学活力。
专家建言献策:人才培养为发展引擎
滇西大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同时,也暴露出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方面乏善可陈的问题。
专家针对学校未来发展、特色学院机制创新、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未来学校将在“大平台+”战略构想指引下,以应用文科人才培养平台、国际人才港平台、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三平台”)建设方案落地为突破口,通过成熟的产教融合项目,加快培养服务滇西特色优势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步伐。
云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邹平:
“滇西大肩负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要使命。下一步,以创新特色学院运营机制为契机,吸引实力企业广泛参与;以加强校企合作为动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培养和聚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引擎,促进滇西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滇西地区整体‘脱贫摘帽’。”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
一是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优化“1+N+M”学校顶层设计。探索特色学院发展新路径,创新机构运行新思路,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发自身办学活力。
二是坚定立足于促进滇西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定位。以人力资源开发扶贫为重要突破口,发挥“国际人才港”平台的杠杆作用,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提高当地人才知识和技能水平,形成支撑滇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群体。
三是合理运用金融手段,与实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结合滇西产业发展方向,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教育情怀、有市场实力、有产业结构支撑并且产业契合度高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通过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抱团式发展。
四是导入企业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借助合作企业在市场长期探索后积累的丰富经验,转化为优质课程和先进知识内容,让学生毕业前即可熟知行业最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提升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实效性,缩短了学生适应岗位的周期,也加快了企业创新步伐,从而形成人才-产业-创新链的闭环式衍生发展。
(通讯员 王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