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心部门
应用型课程建设精准滴灌

发布时间:2017-01-05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当应用型课程日渐深度融入高校转型体系,越来越多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数量随之扶摇直上。高校如何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在新时代的人才红利竞争中独辟特色以谋求远景? 

探索开新“理实一体化”

高校转型的本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落脚点是课程改革。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应用型课程建设融于高校转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使然。

2016年4月27日,中心与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共建课程建设研究院正式签约,提出”服务院校课程改革的集成创新平台”的发展定位。

课程建设研究院成立的第二天,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开课。“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理念、机制和模式深刻变革的结果,推进课程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理实一体化’之路,并将人才培养规律、认知规律和创新规律融入其中。” 中心主任陈锋在开班仪式上,开宗明义,明确目的。

120位来自全国各地院校的一线教师首次参加了大课堂,专家引领、教师说课,现场互动,别样感受,教师们亲切地称“这是咱们自己的大课堂”。

为普及课改理念,分享课改成果,2016年7月1日,中心联合中国教育报刊社,举办首届“全国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征文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30所院校投稿734篇参赛作品。

征文比赛受关注度如此之高,始料未及。福建省教育厅等纷纷转发征文通知,很多院校借此契机组织校一级征文比赛,这些征文呈现了当前各院校教师课改的观念与实践研究。探索有了,但从观念到方法依然任重道远。

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短短半年时间,课程研究院组织了第一期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榆林学院转型发展专题定制研修班、产教融合项目学校课程建设研修班,参培人数近800人,研修班点燃了教师课改热情,再一次被教师们誉为“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播种机”。

教师的课改热情是课程转型的原动力。在西安培华学院启动的143门课程改革中,中兴电信学院老师张伟设计的4种学习情境、6大工作步骤和25个能力单元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而他认为,正是教师在课上与课下的那些不起眼的“微改革”以及“微创新”,悄然推动着学校教育的转型。 

课程建设抓住“牛鼻子”

大学功能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类型又与院校的类型非因果关系,仅与课程(体系)类别相关。因此,只要抓住了课程建设这个“牛鼻子”,转型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怎么抓?在第五期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上,专家报告全面透析。

一是结构问题是课程开发的关键。课程建设研究院院长姜大源教授认为,凡是应用知识的课程,都可依据工作过程的结构进行开发。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所彰显的创新性突破,使得工作过程这一应用知识的结构,逐渐成为一个普适性的概念,进入了整个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

二是开发设计要重视原点和逻辑。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提出,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时要重视原点,把握逻辑。首先,研究应用型人才需求特征和规律;其次,修改完善具有应用型特征的教育目标和分类;第三,研究制定应用型教育层次和标准;第四,完善课程标准;第五,完成上述四个程序才能进入课程开发阶段。

三是推进落实需要教师动起来。齐齐哈尔工程学员曹勇安院长认为,课程建设是办出特色学校的源泉,而这一切需要教师来完成,所以转型是一场教师的自我革命,且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只有通过“倒逼式改革”与“内生式改革”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校长认为,在教学改革方面,真正落实需要教师动起来。任何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教师参与,都没有意义。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为抓手。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常熟理工学院院长朱士中教授提出,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更注重知识运用,根据市场需求,“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服务+”平台开启新引擎

设计、实施课程,并不仅限于关注课程本身传达多少信息,而要理解学校教育的本质是驱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这是学校整个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出发点。大课堂就是努力让校长们了解课程建设的规律,带动更多的教师掌握课程建设的方法,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中心共举办五期大课堂,累计专家报告20场,说课教师76人次,成果展板360块,来自18个省和自治区近百所中高职和本科院校千余人参加,联盟院校骨干教师讲师团先后赴20多所院校作交流报告,反响很大,影响深远。

坚持教师立场、聚焦课堂教学,关注师生发展,教师说课评课活动,这些是大课堂的重头戏。在第五期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期间,课程建设研究院发起成立“应用型课程建设学习共同体”,现场52位一线教师参与,通过教师课改叙事、网络在线学习、专题研讨、院校访学等方式,促进交流,提升专业能力。

一线教师在课堂上汲取营养、探寻答案,带着问题在讨论中激荡思维、开拓思路。在学习讨论中共同探索解决应用型课程设置的有效路径。如何让学生真正乐在学,自主学?思路得到开阔的教师们坚定信心、激情满怀。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学生成才和学校发展,努力用更好的教育帮助学生改变命运。这是使命,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