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加快推动建设绿色校园,以高质量办学条件保障高等教育提质扩容,2025年11月19日-21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第十届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在天津成功举办。
本届大会以“无界·融生丨学科跨界创新与未来教育新生态”为主题,聚焦学科融合和教育模式创新,汇聚行业专家共议绿色校园未来发展方向,不仅深化了高校规划建设与学科生态的互动,更以多元视角开启校园建设新篇章,为服务教育强国目标和提升办学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孙明春,天津市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二级巡视员苏丹,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张锡治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协同创智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等院士专家参加会议。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长树主持开幕式。
一、致辞环节:汇聚智慧,启幕新章

孙明春致辞表示,绿色校园建设是我国高校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肩负着育人、生态转型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多重使命。政府、高校、企业跨界融合是其可持续发展关键,过往九届研讨会已成为行业思想交流、经验共享的标杆。规建中心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探索绿色、智慧、开放、共享的校园规划建设路径,深植绿色理念,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苏丹在致辞中表示,天津秉持“先行先试”理念,以绿色校园为抓手,积极探索推动教育与生态、科技、人文深度融合,推进“无废校园”“零碳校区”建设,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耗动态优化。他提出天津市将从五育并举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的理念融合、推广装配式建筑等技术赋能、构建政产学研用平台协同机制等三大方向,推动绿色校园建设。

郑刚在致辞中表示,天津大学已实现从节能建筑到全域系统优化、从技术应用到育人理念的革新,北洋园校区的生态水系、卫津路校区的文脉传承是绿色校园的生动实践。他强调,需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界融合,让校园成为“双碳”与生态教育试验田,愿与全国同行携手推进绿色教育,共创可持续的未来校园典范。

何镜堂在线上致辞中表示,绿色校园内涵是教育理念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是育人与承载创新使命的基础。会议主题很好地契合了学科跨界与教育生态新趋势,倡导打破校园空间与学科边界,实现人与自然、城市的融合。未来校园需融合多学科,搭建跨领域合作平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优化能源管理,推动向智慧城市样板转型,并将生态文明融入教学实践,让绿色理念深植校园。

张锡治表示,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是绿色校园理念变革的重要行业平台。设计总院依托天津大学科研优势,联合多个学院组建智慧能源与绿色低碳研究院,牵头或参与多项省市及国家级绿色低碳项目,开发多项技术专利,实现从低碳规划到工程落地的突破。未来,总院将聚焦低碳建筑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提升绿色校园工程实践能力。
二、主旨报告:行业趋势,前沿洞察

崔愷以“学校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为题作报告,提出校园需平衡文脉传承与交流创新,以空间设计激活教学科研活力。他指出传统校园存在学科分区、交流不足的问题,倡导以“共享”“无界融生”理念打造复合型空间,促进学科融合。高校校园建设更新中,东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分别通过保留旧结构、利用地形、“立体校园”理念等实现创新;绿色建造领域,山东建筑大学探索新型竹结构材料助力绿色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园建设则强化校园开放与社区互动。他强调,未来校园应成为多学科协同、绿色创新与文化传承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践行“空间无界、教育无界”愿景。

庄惟敏以“校园碳中和规划研究”为题作报告,指出“3060目标”下高校绿色转型使命重大,需在能源、建筑、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他总结了斯坦福、哈佛等高校碳中和实践,涵盖绿电采购、低碳建造等全流程体系,强调我国高校受能源结构限制,需通过外部绿电、碳汇及技术升级实现目标。他提出,高校应建立责任评估机制,结合数据监测与智能管理实现“软硬件”融合优化,为全国高校提供可复制的碳中和范式,助力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题研讨:思想交锋,凝聚共识

主题研讨围绕“绿色低碳校园建设进程中观念认知与实践路径的演变”以及“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校园绿色低碳发展的未来方向”展开,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谌谦主持。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丁永君从结构安全切入,阐释安全、低碳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强调校园建筑需提升抗震韧性,通过高性能材料应用、适变性设计及工业化建造,从全生命周期降低碳排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冯正功聚焦建筑设计与空间品质,表示高校绿色建筑已从单体节能认证转向融合校区环境与师生体验,需结合地方气候、传统智慧实现被动节能,同时融入中国元素,塑造兼具生态与文化内涵的育人场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李明介绍了通州校区规划建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校园的探索实践,通州校区从校园规划、建筑设计、设备选型、智慧管控、师生参与五个方面全面实现绿色低碳,目前已取得了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颁发的近零碳校园认证。
南京大学基本建设处副处长、基本建设处苏州校区办公室主任金畅从建设运营视角,以苏州校区实践为例,提出绿色校园需兼顾标准达标与“以人为本”的细节体验,通过跨学科合作打造“活实验室”式生态校园,助力高校成为低碳先行者,培育生态责任人才。
四、优秀青年设计师论坛:新锐力量,破界创新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顾志宏以“体系的确立——创新型特色校园的一体化设计方法”为题,聚焦未来绿色校园空间规划策略。结合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校区等实践项目,从“认识校园的本质”作为切入点,分析校园的体系性特点,把握设计关键节点,梳理影响校园规划设计的复杂内外因素,用“全尺度、跨学科、多目标”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兼顾完备而精彩,打造真正的创新型特色校园。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二院院长、总建筑师石峻垚围绕“无界学习”,从教育学与建筑学视角下探索校城融合、学科融合的未来空间模式。通过五个案例展示生态融入与空间创新路径,强调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实现教育、管理的流程再造与“无界”学习空间塑造,并分层级结合地域气候、场地环境、学科需求实营建兼具生态与文化内涵的育人场域。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创作所所长陶其然聚焦“未来创新型高校规划”,回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以教育场域理论为基础,指出传统校园的学科壁垒问题,提出“空间、行为、资源融生” 的无界校园理念,通过多个校区实践案例,以开放布局、共享空间等降低跨学科合作门槛,助力“教育无界”。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三院院长、副总规划师黄杉以“AI + 绿色校园”为题,展示智慧绿色校园建设新路径。他提出营城大模型 INCITE 体系,通过多模块实现校园全生命周期赋能,已在交通优化、节能控制、安全预警等场景试点见效,未来将推动模型升级,形成可复制的校园治理创新范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总院建筑创作中心院长王飞以“精心设计的自然生长”为题,阐释未来校园设计转型,倡导“开放共生、有机生长”理念。结合北林雄安校区、山大龙山校区案例,强调以生态为规则、教育为框架、文化为情景,通过生态融合、学科圈层等设计,打造灵动的学术生态系统。

来自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设计院等近300名参会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后,与会代表对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进行了调研学习。
第十届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既是对过去十年成就的回顾,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会议所汇聚的权威观点、创新方法与成功实践,已绘就一幅清晰的未来发展路线图,中国的绿色校园建设将开启以“融合、创新、赋能”为特征的新篇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