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未来实验计划 >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学校的未来:谁将成为改变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8-06-14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未来会怎样?没人能知道。就如同人们无法定义“未来”一样,我们现在也无法精确勾画出“未来学校”的清晰模样。

未来学校有没有一定模式可循?有什么特征?著名教育家、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曾给出自己的理解。


未来学校突出“公平”和“优质”

2015年9月25日,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即《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一项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在17个目标里,“目标四”尤为重要,就是教育目标,指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该目标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公平和优质。


未来学校的走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过三个影响比较大的报告:

• 1972年《富尔报告》,经济主义、科学主义是报告的主题,即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价值观是经济主义。

• 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提出“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 2015年《反思教育》,提出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单纯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要为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服务。

“三个报告体现的教育价值取向从最初的科学意识利己主义——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到上世纪末的乐观理想主义,再到现在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价值观突出了两点:一是强调人格尊严,二是强调能力培养。但未来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陶西平说。

除此之外,未来学校还应具备以下走向:

☞ 立德树人更加落实

实际上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 学习方式更加多元

包括课程功能转变、课程结构转变、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习方式。

☞ 学校形态更加开放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使得——

• 学校围墙被打破,逐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共享;

• 学习场所更加多元;

• 学习的时间也更加开放、更加自主;

• 学习者更加开放,可能会打破学籍和年纪的限制,朝着终生学习方向前进。

☞ 教师队伍更加活跃

在教育领域,把“人”变成“教师”,即“努力形成教师渴望成才,教师努力成才,教师皆可成才,教师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所有的老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 教育技术更加前沿

目前我国对于人工智能尤为关注,“设置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全民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的领先,在未来应该是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 教育评价更加合理

需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未来学校应有时间和空间边界

关于未来学校的时间和空间边界,陶西平说:“我觉得未来是没有时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该是有时间边界——应该确定在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的时间范围内,如此,这个未来就比较具体化。”


中国研究未来学校应该强调中国自身的特性,要对两个一百年期间,特别是对至2035年的中国学校开展研究。对此,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过《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旨在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确定的核心任务,聚焦基础教育和0-18岁儿童的发展。

《计划》认为,具备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

☞ 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

☞ 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 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 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

☞ 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

☞ 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重要会议预告

为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讨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探索新时期学校发展趋势和未来学校创建模式,推动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发展,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决定于2018年11月,分别在北京(11月9日—11日)和深圳(11月16日—18日)两地召开成为改变的力量——第三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设“创新向未来:让教育回归本质”主题讲座,并设科创教育、脑科学与教育创新、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研学旅行教育、阅读教育、国际教育六个分会场。研讨会期间,还将举办未来学校展览会。

精彩期待与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