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2022年,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分论坛三以“数智赋能:提升应用型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为主题,邀请了6位专家聚焦高校数字化转型,探讨应用型高校如何以数智技术的研究、应用为核心,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个性化、智能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开放共享的产学研用教育创新生态,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议题一——数字赋能:打造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引擎
分论坛报告嘉宾分享了高校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围绕数智技术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主线,构建产教科融合的新模式,以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将高校打造成为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实现教育与产业共赢发展的成功经验。
姚汝贤 黄淮学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数智赋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报告分享了黄淮学院在数智赋能产教融合新生态和人才培养新机制方面做出的实践探索。学校以“人工智能+专业”模式,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产业+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专业、学业、创业、职业、企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知识学习+实践锻炼+基地就业”的实践教学新生态,助力学校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为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贺星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报告题目:职业教育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报告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区域和时代属性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认为职教本科应该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提高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学校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科研与先社进会服制务造平台业,跨界组建团队,协同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实效,以“立地式”研发促进未来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科研服务新高地。
吴 薇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副校长
报告题目:数智赋能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报告从为何转型、怎么转型、如何实施、建设成效四个方面介绍了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学校以数字素养的培养为基础、数字技能的实训应用为拓展、数字教材的专业拓展为要点、专业+数字人才的分类为依托、数字平台和基地的打造为载体,具备数字素养教学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以“六数一体”推动全校数字化新生态人才培养的融合贯通,实现专业(群)的数字化改造,培养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助力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议题二——形态变革:塑造“数字+”教育新生态
分论坛报告嘉宾探讨了数智时代对人才、产业提出了新的需求,对高校提出了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的新要求,高校必须设计新的流程,使用新的工具,搭建新的平台,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竞争力,以培养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图片
王丽伟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教授
报告题目:AI背景下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课堂变革
报告从核心素养的定义出发,剖析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度分析形式思运能力及聚合能力和发散能力的重要性。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的AI+HI课堂变革行动计划,创新课程组织方式和课堂组织模式,建设数字化课程中心平台,打造讨论型教育和自主学习空间,赋予教师在参与讨论、组织研讨、建设AI课堂等方面的新职责,推动课堂变革和创新,高效提升教学效果。
尹 辉 宁波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书记(主持工作)
报告题目:汽车城里办大学 创新工科支撑万亿产业
报告分享了宁波工程学院紧密对接服务宁波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围绕“全产业链一线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校园、研发园、产业园“三园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整合国内外的研究力量,利用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建学科应用研究中心,以汽车产业“设计研发→工艺制造→检测检验→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的知识链为主线,推动教育教学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从支撑服务转向创新引领。
谭 方 浙江华为ICT教育研究院院长
报告题目:建设智算人才底座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报告从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催生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从专业思维到产业思维的转变趋势,介绍了基于产业资源,聚焦产业人才需求,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解决方案,面向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进行数字化能力提升社会培训,服务区域产业数字化升级,为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分论坛上还发布了智慧康养学习工场(2024)项目建设方案。以数字化转型和产教科融合为主线,聚焦康养领域,推动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设计实训场景,搭建康养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全要素集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