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校应用型课程研究与推广 > 高校应用型课程研究与推广
【专家观点】第七期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专家观点分享(二)

发布时间:2018-02-09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1月18-21日,第七期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在北京举行。此次大课堂通过专家报告、院校实践经验分享、师说课改、说课竞赛、闪电演讲等形式,聚焦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课程改革,关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共同探讨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来自全国各地90余所院校的440多名校长、教务处长、骨干教师参加会议。

会议邀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孟庆国、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邢晖、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刘亚荣、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校长曹勇安等专家围绕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理念与发展路径、应用型院校课程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等问题作深度报告,精彩纷呈,专家重要观点作简要分享:

4.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张振笋

产教融合即跨界思维,产教融合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应回归学生,重构学习,把学习品质作为教育改革的增量目标,产教融合落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当前,学校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我们落后的教育服务观念与方法之间的矛盾,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革命才能解决问题,课程改革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集成的学习平台、丰富的课程支持、弹性的学分制度都是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包括价值评价、场景构建、结构设计(思维、能力、时空)、学习方式组合、技术应用、要素资源的组织、成果验证等。未来学校将打破封闭办学体系,建构开放融合生动活泼的混合式学校新形态,包括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开放融合的管理形态。在此过程中,学校将提供结构化的学习体验、整合式学习体验、丰富的教学互动、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但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做”会的。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发生变革,从单一场景转换到完整情境,从同一性转换到用户化,从灌输模式转换到即时交互模式,从教师控制转换到学生控制。学习方式变革具有四个特征,即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无边界限制的泛在学习。

5.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邢晖

应用型院校在服务地方、就业导向、行业指导、多元主体、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实岗实训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应用型院校的重中之重是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培养模式是首要问题,专业建设是主线,课程建设是核心,师资建设是关键,基地建设是条件,信息技术是手段,而校企合作将上述因素联结在一起。

课程管理要体现五个方面的价值理念,一是以人(教师+学生)为本的理念,二是以质量为重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三是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管理理念,四是应用型教育教学的特色化管理理念,五是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有效性的理念。

课程管理分为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层面。其中,课程计划管理包括学校和院系两级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等,教学运行管理包括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校外实习教学管理等,教学质量管理包括教学研究、质量监控、课堂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估等方面。

6.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课程开发的关键是结构问题。对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在工作过程中进行重构,不是消灭学科体系和知识,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只是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再关注建筑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地是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应用知识的每一工作过程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而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强调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结构来开发课程,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实际的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化处理,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应用的过程。

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从职场需求出发,选择足够多的样本,根据对应的职业技术岗位群去寻求典型的工作任务。我们应该从职场结构、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考虑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课程的整体结构,即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或称为课程门类的开发;第二层是课程的单元结构,即一门课的课程结构开发;第三层是课程的教学结构,就是一门课的课程实施,即教学结构的开发。

关于课程整体结构的设计。首先,应确定职场或应用领域里的典型工作任务,即确定课程的整体内容;其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出行动领域(工作领域);再次,将行动领域转换为由多个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

关于课程单元结构的设计。可以根据职业特征和完整思维,将每门课分解为主体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单元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作过程。具体操作有三个步骤:第一,确定该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梳理并列出这一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第二,选择一个参照系对这一客观存在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第三,根据这个参照系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并进行比较,按照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原则设计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结构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平行式结构,第二种是递进式结构,第三种是包容性结构。课程单元结构选择哪种方式,根据具体职业情境和课程性质而定,可以纯平行、纯递进、纯包容,也可采取三者排列组合的形式,但必须强调的是,比较应在同一个范畴进行。

关于课程教学结构的设计。要将实际的工作过程,根据完整的行动和思维的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将其设计为教学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工作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过程却是对其进行基于教学原理加工的结果,即在前述演绎出的三个学习单元基础上,设计有逻辑关系的、用于教学的工作过程。它强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实现迁移和内化,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及教学还必须设计相应的载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载体中要隐含解构后的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