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 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教育部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双千”计划为契机,围绕双碳领域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双碳新职业人才培养,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规建中心”)联合全国双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特面向全社会征集2025年“双碳”行业产教融合研究选题。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征集背景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坚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双碳”行业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共中央国务院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明确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为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旨在补齐知识技能短板,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在此背景下,加强“双碳”行业产教融合,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领域与产业界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征集目的
(一)提供优质教育供给:对接“双千”计划,围绕“双碳”行业人才需求,开发一批针对性强、模块化的“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推动“双碳”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呼应“双千”计划中人才培养与就业导向的要求。总结成功经验,为其他领域产教融合提供借鉴,助力构建更加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
(三)深化“双碳”人才培养全链条融合: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双碳”企业深度合作,构建“课程共建、基地共享、师资共聘、项目共研”的协同育人机制。
(四)助力“双碳”行业高质量发展:瞄准行业痛点,针对“双碳”领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政策落地等关键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案。
(五)服务就业攻坚:通过项目研究与实践,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助力2025届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双碳”行业“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三、征集对象
本次选题面向全社会征集,不接受个人报送选题,需由法人单位报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申报,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研究团队。
(一)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重点面向开设能源、环境、工程、建筑、化工、材料、经济、管理等“涉碳”相关专业的院校,鼓励牵头申报“微专业”建设相关选题。
(二)科研机构与社会组织。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参与政策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相关选题,强化产学研用协同。
(三)“双碳”行业企业。包括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节能环保、产品碳足迹与核算、碳监测、碳资产管理、绿色金融等领域企业,鼓励联合申报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校企协同机制相关选题。
四、选题方向
(一)“双碳”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体系研究
(二)“双碳”行业产教融合机制与模式研究
(三)“双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
(四)“双碳”行业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研究
(五)“双碳”微专业与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研究
(六)“双碳”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七)“双碳”行业就业能力提升与实践教学改革
(八)国家职业标准导向的“课证融通”机制研究
(九)政策保障与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十)“双碳”行业职业能力提升与认证体系建设
五、报送要求
(一)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单位需填写《2025年“双碳”行业产教融合研究选题申报书》,含不超过8000字左右的选题说明,重点就推荐选题的提出背景、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在行业普遍适用性、研究内容及主要思路等方面进行必要介绍。
报送单位承诺知识成果双方共享,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二)申报截止时间
请于2025年5月20日前完成申报,逾期不再受理选题推荐。
申报材料需以纸质版(一式三份)和电子版两种形式提交,纸质版材料需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电子版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liguangping@csdp.edu.cn。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交大科技大厦15层
收件人:李广平,010-66093477
邮编:100044
六、联系方式
黄秀娣,全国双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秘书处,13850055153,dccabee@163.com
李广平,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010-66093477,liguangping@csdp.edu.cn
附件:2025年“双碳”行业产教融合研究选题申报书.docx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