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要求,提升教育统计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数字素养,增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能力水平,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主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厦门大学承办的2025年教育事业统计基层主管领导培训圆满结业。
培训精彩回顾
本次培训是面向教育事业统计基层主管领导的线下专项培训,依托厦门大学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丰富的组织经验开展。来自全国共150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负责统计工作的处级干部,以及有关地市、区县教育事业统计主管领导参加了培训。
厦门大学副校长李智勇为培训致辞,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纪智副司长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处长吴延磊主持开班仪式。
本次专项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通过政策解读、交流研讨、案例分享等方式,掌握新精神新要求,增强教育统计干部依法治统、依规治统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聚焦教育强国建设,通过专题辅导、系统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详细讲解纲要文本和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帮助教育统计干部理解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数据分析的支撑性作用,实现统数和用数能力双提升。三是围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统计领域的应用实践,帮助教育统计干部善用数字治理,把数智化融入教育事业统计全流程、各环节,激发教育统计智能采集、智能汇总、智能审核的基层创新力。在学习方式上,同步为参训学员开通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渠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培训实效。
培训三大特点
1.课程设计科学,线上线下联动拓展多样学习资源
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教育事业统计基层主管领导的实际需求,从政策把握、业务提升和问题解决三方面入手,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邀请业内高水平专家授课。
宏观政策方面: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马晓强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解读,围绕《纲要》出台背景、内容详解、以及落实《纲要》的几点思考三个方面深度解读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国家统计局统计执法监督局副局长徐超深入解读了新修改统计法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基本框架,强调了依法统计、防治造假的重要性,为提升统计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提供了全面指导。
业务能力方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处长吴延磊为全体学员深入解析了教育强国战略下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其职责任务,同时提出了加强教育统计能力建设、提升数据服务效能的具体策略与措施,旨在通过高质量的教育统计数据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与数据处副处长关欣全面介绍了中国教育统计的概况,包括教育统计制度的建立、历史沿革、基本工作内容及数据质量保障体系,并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多层级、多维度的数据质量保障措施和培训体系,确保教育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字能力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潘昆峰分享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挖掘教育数据背后的规律与趋势,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包括师生个体在健康状况、获奖情况及考试表现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等多个实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与数据处副处长张智分析了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策略。强调适应人口变化优化教育布局的重要性,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周昌乐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战,以及智能时代对教育变革的要求,强调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策略。介绍了人脑智力开发的关键期与创新教育方法,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实践应用方面:邀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隆增以卓越领导力为主题,探讨了团队班子建设和团队凝聚力提升的要点,从目标、分工、管理、行动、总结等方面讲授了领导力的有效方法。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培训同步为参训学员开通教育统计在线培训,定制管理类培训计划,提供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地方案例、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及国际比较五个模块,总计14门课25.5学时的在线课程,帮助学员持续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教育统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中的重要性。
2.培训形式多样,搭建统计工作互动交流平台
(1)分享工作经验,互学互鉴提升工作水平。在学员统计工作经验分享交流环节,共有10名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市、区县的学员分享了自身的教育统计工作案例,既有开展统计业务的方式方法,也有统计管理的全流程思考。内容丰富接地气,受到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通过统计工作经验的分享,启发学员立足自身岗位实际,思考高效、高质开展统计工作的方法路径,切实起到触类旁通、学有所鉴的作用。后期工作案例将纳入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的案例库,供全国教育统计人员学习交流。
(2)培训活动丰富,提升学员培训获得感。为强化学员互动交流,激发学员参训热情,培训设计多项活动。一是采用主持人轮岗制,由各省推荐学员担任课程主持人,课前介绍专家,课后小结并组织学员互动提问,有效提升学员参与度。二是组织开展破冰活动,各组讨论确定组名、口号,加强学员相互了解,体现本地区特色优势。撰写未来寄语,大家共同回顾梦想,展望未来,强化交流。三是安排校园定向打卡活动,鼓励学员在课堂学习之余,探索厦大校园,了解百年名校,活动得到学员的积极响应,各组均踊跃参加。
(3)评选优秀学员及小组,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学习积极性、培训期间活动参与度等,共评选31名优秀学员(每组1人)。优秀学员代表,黑龙江省伊春市金林区倪雪在结业仪式上发表感言,“本次培训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深刻认识到统计工作对教育决策的重要性。作为基层教育管理者,将把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统计规范,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训组织严密,保障培训顺利开展
(1)培训制度健全。成立以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处长为组长的培训专项工作组,配备1名培训主管、1名班主任,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各省由省厅负责教育统计工作的处级干部带队,共同负责培训期间学员管理、活动组织等。
(2)工作机制完备。工作组在学员报到前,在省级负责(联络)群发送报到须知,提醒各省培训负责人将注意事项、报到路线等转发给本省学员;报到时建立学员群,培训过程中,班主任每天在群内通知第二天的培训安排和要求,并随时回应学员提问。同时与线上培训联动,每天开展学员线上打卡提醒。
(3)各省组织有序。各省由省级负责教育统计工作的处级干部担任本省培训负责人,均建立本省学员群,负责培训前期报名组织、培训期间本省学员的学习管理与活动组织,及时与工作组保持联系,沟通反馈并解决问题。
培训成效显著
培训设计了教学评估环节,从学员反馈中可以看到,本次培训有以下三点突出成效:
有效拓展了各地促进教育改革创新的视野,坚定建设教育强国的理想信念。通过高水平专家的讲授,学员表示更加深刻领会了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布局的内涵,更加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也进一步坚定了立足教育统计工作,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情怀与信念。
有效提升了基层主管领导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统计业务素养。河北省教育厅王博阳感言,“本次培训干货十足,启迪深刻,刻骨铭心。借由课程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统计方法与技巧,更拓宽了统计工作视野,对如何将政策理论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怎样运用统计成果助力教育决策与发展有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有效增强了基层教育统计分管负责同志对今后做好统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云南省怒江州段黎华作为参训学员代表感言“本次培训使我更加明确了统计工作的战略意义,提供了破解基层统计痛点的多元思路。后续将持续把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完善统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以高质量的统计工作助力怒江州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2025年作为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深化统计督察整改成效的关键之年,本次培训进一步强化了统计队伍“以精准数据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凝聚了“以统计现代化支撑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共识,更以“数智赋能教育治理”的创新思维、“质量为本数据为基”的实干精神,奋力谱写统计事业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是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从“十二五”时期开始逐步搭建六个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面向基层统计骨干人员开展培训;“十三五”时期搭建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面向新入职或轮岗的统计人员开展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累计培训超过16万人次。同时自2018年起,发展规划司用统计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面向基层主管领导、直属院校、高职院校的培训,构建了高质量线上线下教育统计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统计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能力。
(通讯员 张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