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财经大学: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提质——以包容性旅游理论为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专业优势,聚焦现实发展中的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用理论知识助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理论研究的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
一、包容性旅游:一种旅游事业发展为了人民的理论
“旅游事业发展到底为了谁”这是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旅游业无法规避的问题。旅游事业发展一定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一定是由人民共享,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包容性旅游就是这种旅游事业建设为了人民的发展理论,一种人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共建共治共享,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创造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永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服务优质、事业可观、居民友善、体验美好”的包容性旅游良好态势的发展理论。
二、包容性旅游:理论内涵与主要模式
包容性旅游是旅游包容性发展的一种状态,是指以政府规划为服务主体、旅游企业为经营载体、旅游社区居民为主要受益者的模式,社会各界为参与发展者(包括游客和公民组织),基于政府政策保障,实现弱势群体话语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让更多的相对贫困人口获得均等就业的机会,实现旅游经济成果的相对公平分配,减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贫富差距,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最终实现旅游的包容性发展。
通过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探索出包容性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生产参与型、全民参与型和决策参与型。
生产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该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打造模范带头机制,选举产生农村精英式领袖人物;二是基层政府的参与,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的相关配套支持十分重要;三是通过下乡培训或宣传,全面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四是村民共同参与的现代农业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五是旅游产业发展均等机会的落实,有地的农户均可以参与集约化经营的建设;六是第四方法律的支援与监督,保证精英选举的法律有效性。例如贵阳花溪青岩古镇、花画小镇、中国茶海景区等乡村旅游景区都反映出生产参与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全民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该模式以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旅游支持系统,来解决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双轨发展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国家以及省政府的顶层设计。模式强调高层政府的制度引导,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另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实施。二是明确相关利益者的权责。模式强调各景区利益主体在包容性嵌入旅游开发过程中,明确相关职责,规范行为。三是建设景区企业的包容性义务。模式强调企业支持景区就业和公益事业活动方面的建设。四是引导公民组织的参与。模式强调公民组织重要辅助功能的发挥。五是公共舆论的影响和支持。模式强调公民组织或游客对包容性嵌入过程中的舆论监督。六是构建平衡的网络支持系统。模式强调系统构建环境的包容性和实现制度的包容性。例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旧州古镇等民族旅游景区都反映出全民参与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全民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该模式聚焦思考通过改革,来尝试景区进入一个新的生命成长期。旅游景区的改革,是推动老景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选择之一。但是,改革过程中旅游景区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不注意处理好相关利益问题,必然会给改革带来巨大阵痛,损害政府形象。政府作为景区发展的决策主管部门,其决策一旦缺乏公开透明和公正科学,会引起相关利益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在网络上的广泛批评,给改革带来更大的成本,不利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网络平台和社会舆论,成为旅游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间利益博弈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因此,景区改革具体的落实,关键在于正确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方案的设计是整个决策的基础。考虑旅游景区各方利益主体问题,利益均衡制度方案的设计,成为缓解各方矛盾关键手段。因此,用包容性视角下旅游开发理念,指导旅游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决策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是指一种引入非景区决策主体参与景区发展决策,提供发展意见的社会个人或组织。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营造景区发展的民主氛围,发挥社会公民组织的社会资本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老景区的旅游发展质量,提升政府的信誉。例如铜仁梵净山、毕节百里杜鹃、安顺黄果树瀑布等有实力的星级景区都反映出决策参与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三、包容性旅游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应用课程教学提质
问题引入启发式教学研究,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好奇与兴趣
“用什么是包容性旅游”“为什么旅游要实现包容性发展”“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有什么”“包容性旅游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是什么”等等引入应用课程案例教学。体现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就要求对问题的分析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以引导学生会用旅游学的专业眼光去观察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以专业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引入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课程课前作业形式,布置学生团队小组寻找相关案例,由教师在课程上进行提问;二是以课程相关的故事或案例,引发关键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问;三是由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和小组内部成员相互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学知识点的开展。
精炼要点讲解式教学研究,抓住学生有限的上课注意力和时间
通过包容性旅游理论研究得出的相关知识体系,丰富专业知识库,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进行有重点,有创新地教学,抓住学生有限的注意力和充分利用上课时间,用课后作业、案例教学、团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遗忘程度减到最低。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精炼要点讲解,及时课后复习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团队考核与学生态度研究,促进学生在问题思考时候互帮互助
根据包容性旅游的“生产参与型、全民参与型和决策参与型”三种模式,可以把班级分为三组,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进行团队竞争考核。团队竞争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团队成绩评分为导向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它在增强学生互信合作、加强学生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促使学生互动学习四个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该模式主要由团队竞争考评制度的设计、团队竞争理论教学模块、团队竞争实践教学模块和团队成果展示竞赛模块四个部分构成。团队竞争教学模式是一次非学生个人成绩为考核标准的高校课程成绩考核的应用。学生学习小组团队构建与考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如图所示。这个五个部分分别是:团队竞争考评制度的设计、团队竞争理论教学模块、团队竞争实践教学模块、团队成果展示竞赛模块和团队及成员成绩考核。
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研究,使得课程知识能更好解释实际现象
以包容性旅游实践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辅助讲解,既有助于对理论的了解,又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际操作中,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都在课前给学生相应的案例和讨论题或辩题,以便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的背景、发生过程等进行思考和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结合团队竞争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不再是以学生个体作为单位,而是由学生团队进行分工后,分问题,派代表,团队之间相互提问与评价,教师主持秩序,展开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当然,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还可以变为项目教学模式,同理用项目问题形式,让小组团队进行攻关。
课后研究提高思考能力研究,通过读书指导与阅读提升知识面
为了巩固知识点,课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团队竞争教学板块,课后研究成果以团队成果为平台展示,可以进行成员的分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后研究能力时,可以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自学指导法,启发学生思考,复习知识点。在教学中将读书指导法与自学指导法相结合,正好能达到这个目的,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自学时间内阅读完相关内容,然后回答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随机测试方式查漏补缺研究,加强学生记忆巩固已学知识要点
对包容性旅游知识点进行课程随机测试,其主要目的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随机测试成绩可列入团队成绩考核之中。随机测试的形式可以是小测试、课后复习习题、课程随机问答等,以促进对重要知识点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时常整理笔记,提高复习效果。随机测试复习过的内容还须定期巩固,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少,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