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政策引领保障 园区示范辐射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以苏州市为例丨系列文章③

发布时间:2022-06-1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培育创新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于实施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背景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建设繁荣之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象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不断发挥产教融合智囊团、实验室、创新平台作用,深耕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聚焦发挥产教融合作为发展第一要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核心交汇点优势,系统开展柳州、三门峡、鄂尔多斯等城市产教融合的研究、设计与实验,以产教融合助力新时代繁荣之城建设。  

近期,“教育之弦”刊发“繁荣之城”课题阶段性成果——“新业态 新机制 多维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系列文章,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聚焦制度安排、国际比较、区域发展、框架设计、平台载体等维度,纵览产业变革与教育变革的互动关系,构想未来产教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策略。


政策引领保障  园区示范辐射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以苏州市为例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江苏省和苏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一方面坚持政策引领,另一方面重点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以深化产科教深度融合助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实现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一、注重突出制度的引领性和保障性

苏州市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建立了“宏观指导-操作实施-园区层面”三层制度体系,每项制度体系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在宏观层面上有顶层设计,在操作层面上有行动指南,确保了各类政策的落实和落地,确保了政府在产教融合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深化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近年来苏州市在宏观层面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在市一级层面进一步深化和贯彻落实了国家和江苏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相关文件要求。

在操作实施层面,早在2014年苏州市就率先印发了江苏省内首个校企合作规范性文件——《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随后,苏州市又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苏州市职业院校企业学院建设的意见》《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意见》《苏州市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此外,在机制构建上,苏州市早在2008年就建立了苏州市经济教育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又成立了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健全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协调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是深化产科教融合的重要载体,2020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制订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2020-2035)》,同年7月,园区又印发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推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5大方面18项具体举措,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深化产科教融合的“行动指南”。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政策方面,苏州市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举措,而这一要求在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正式明确,自2017年起苏州市每年组织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工作,每年遴选若干市级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太仓市2017年出台《太仓市对德合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试行)》,自当年起连续三年设立对德合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涵盖了双元制教育、平台载体建设、交流合作等内容,年度总规模为5000万元。2021年7月,太仓市又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太仓市对德合作专项补充意见十一条(试行)》,重点提升“双元制”培训能力;苏州工业园区对于建设单个行业(产业)学院年资助总额最高300万元,对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建专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建设经费等政策,极大的激发了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二、注重发挥园区的示范性和辐射性

苏州市高度重视园区示范辐射效应的发挥,注重“产业园区、高教(含职教)园区、科创园区”的“三园合一”,积极探索和建立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良性互动机制,实现高教园区(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科创园区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是构建产教融合基本格局的关键所在。下面以苏州工业园区下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以下简称“科创区”)为研究案例,探究科创区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

为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结合,凸显循序渐进深化产科教融合的顶层设计,科创区围绕苏州工业园区“2+3”的“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体系(两大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三大战略新兴产业是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做好创新要素和平台的聚集。科创区吸引了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等33家中外知名高校在园区设置校区、科研院所,引进了包括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在内的1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包括华为苏州研发中心在内的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了创新链布局。为推动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作为三大产业的创新载体。此外还设立了创意产业园等若干相关其他产业园,依托这些创新载体,各类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快速成长,聚集了南大光电、信达生物等4000余家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先进技术型企业,其中上市企业已达28家。

科创区从成立至今,其名称历经了从“苏州研究生城”到“独墅湖高教园区”再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变化,这个过程体现了围绕产业链完善教育链,打造人才链的创新举措。通过以“名校引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创新发展、服务社会”为发展理念,以名校集聚为引领、合作办学为特色、政产学研合作为路径、协同创新为导向、高端人才为支撑,构建了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覆盖“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21年底共33所中外知名院校在此设立研究机构或设立校区,教职工总数6400余人,在校生人数7.85万人,留学生总数超3000人。通过以“一个产业创新园区吸引一批平台,一个平台吸引或孵化出一群企业,一个企业引来一批人才”为发展思路,坚持产才融合,聚集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截至2022年6月,科创区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和流动站38个,院士41人,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142人,区级以上领军人才2359人。16.4万多名从业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64%。

三、注重加强产教资源的集约性和共享性

为加强产教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职教、产教联盟建设,推进公共实习实训平台建设,2016年3月,在苏州市教育局牵头下,苏州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江苏省内首个面向校企合作的专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020年8月,由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共建的“园易联”产教融合平台上线投入使用。这些信息平台不仅方便了产教信息资源共享,还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成为政校企行对接的得力助手。教育局通过成立对接苏州产业发展的18个职业教育集团,探索出“行业协会+学会+研究院所+企业+本专科院校+中职院校”的模式抱团发展新模式。为探索构建区域职教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区域职教体系,2020年8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联合制定,带动了相关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到产教联盟的建设中。2019年11月,苏州职业大学牵头成立了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搭建跨校、跨国的集教育、人才、学术等资源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苏州市高度重视共享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的建设,早在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就明确了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配合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截至2020年,已建成13个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其中3个基地入选省专项公共实训基地,6个基地入选市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自2018年起,苏州市人社局牵头,每年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申报和认定工作,指导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苏州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成效显著,2019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赴江苏调研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期间,实地考察了苏州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2019年6月,教育部在苏州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交流“职教20条”的经验做法,教育部孙尧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2020年苏州市获批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苏州市相关统计数据中的多项指标体现了深化产教融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截至“十三五”末,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超5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增至3.7%左右、居江苏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从“十二五”末的3478家增加到近1万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7.4件增长到68件;在苏高校毕业生中49%的研究生、54%的本科生和57%的专科生毕业后留苏就业创业,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