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一年后,该校区超七成毕业生选择西部基层就业。
祖国的召唤就是奋斗方向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
一年过去,该校区的毕业生再次交出就业答卷——截至目前,今年签约的就业学生中,243人在石油化工领域就业,256人选择西部基层,其中217人留在新疆,分别占已签约人数的68%、72%、61%。
近5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累计有2600多名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基层就业。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引领下,学校一批批年轻人立下用学识和青春建设壮美西部的报国之志。
写好勇担使命的“政治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极大激励了广大师生扎根边疆,报效国家的愿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陈峰说。
时间倒回至2020年的夏天。克拉玛依校区118名即将走上新疆基层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人生选择。
收到回信的那一刻,很多学生激动得跳了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切,也是对我们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边疆教育的充分肯定。”陈峰说。
一年来,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学校师生全员聚力,写好勇担时代使命的“政治答卷”。
学校党委对学习贯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相关实施意见、活动方案陆续出台,学习回信精神成为贯穿全年工作的精神旗帜、主题主线、首要任务。
新生入学教育、新进教师入职培训、校友返校日……每一个重大活动现场,回信精神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校内校外互补、课内课外融合、线上线下联动,学校将回信精神贯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强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台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的抽油机!”不久前,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为背景创编、由在校生主演的原创舞台剧《信念》首演。剧中,年轻学子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定信念,带给观众深深震撼。
“边疆虽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却很近;基层虽苦,实现人生价值的硕果却很甜!”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杜相仪说。
在育人大课堂里长本事铸精神
对外人来说,在戈壁滩上办学,很苦。
对克拉玛依校区的师生们来说,背靠大油田求学,很甜。
“一流的工程师、老师傅手把手教你,能学到多少本事,感受多少精神!”石油学院副院长穆总结说。
没有本事,就炼不出好油;没有精神,石油工人就不能以“油”为家,就不能祖国一声召唤,打起行囊就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寄语毕业生“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这与学校长期传承的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内核的石油精神高度契合!”陈峰说,“一年来,我们探索推动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让学生长本事、铸精神。”
在学校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大教育体系下,一批批相关专业学生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
实习期间,有一次,学生何柏言和一名师傅巡井时忽遇暴雨,师傅开着车在暴雨中行驶,在油井间穿梭,停车、下车、巡查、取样、上车,不断重复。
“雨雪时,只要还能动,就继续巡井。只要今天这口井需要巡检,就要想方设法抵达。”师傅说。
那一天,四川小伙何柏言以诗明志:四野雷声阵阵快,电如长龙雨如纱。数载青春应无价,一袭红装为国家。
如今,何柏言已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百口泉采油厂的一线员工。远离家乡,他无怨无悔:“我和同学们为自己的选择自豪。”
立足基层干实事,牢记使命创业绩。一线给了年轻人扎根基层的信念,更为他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舞台。
石油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魏鹏飞自己都没想到,参加工作一年时间,就取得那么大的进步。
“处理井筒过程中,大颗粒岩屑难以返出,这可是困扰我们的技术难题啊!”工作中,师傅们说。
魏鹏飞默默记在心间。他和伙伴们在沙漠无人区的简易房中反复实验,设计改良出新工艺牙轮钻头。仅此一项改进,同样工程量,较原先保守估计节约工期20天,增效近百万元。
为此,魏鹏飞所在的科室被评为自治区工人先锋号。“戈壁滩荒芜,但对我来说,就是人生出彩的舞台!”魏鹏飞说。
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建设者
6年前,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把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学校优先保证克拉玛依校区需要,调整校区机构设置、增加干部职数,一批新的干部从校本部走上校区工作岗位,一批期满干部选择继续在校区坚守,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进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激励了全校师生,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积极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再次回顾回信精神,陈峰心潮澎湃。
一年来,学校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先后签署新时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随着新疆玛湖地区和吉木萨尔分别发现10亿吨以上规模储量,学校组织优势科研团队服务中国石油战略合作科技专项,取得重要成果。
在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下,阿布力米提·依明的身份在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专家和兼职教师间切换。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小伙子的阿布力米提·依明抱着50年代的地质工作者们留下的地质图和7名年轻同事探访地质点。车辆抛锚,他们徒步16公里,穿过干枯的胡杨林,翻过连绵的沙丘,拔出陷入沙中的脚,去时迎着烈日背着满满的水瓶,回时趁着余晖背着满满的石头,几乎虚脱。
探访地质点的艰难路途中,再次抚摸前辈们留下的地质图,阿布力米提·依明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没有导航设备,没有车辆,前辈们怎么能清晰地探寻标注出这个地质点呢?”
“这就是地质工作者、石油工作者一代代传下来的精神。”如今,阿布力米提·依明在学校的讲台上讲授“油气田勘探部署”课程,把毕生经验和信念讲给年轻人听。
让阿布力米提·依明欣慰的是,这些不愁吃喝、外型时尚的年轻人,听着他的故事,眼里有光。
又是一年毕业季。
来自校本部的毕业生赫兰双,来自克拉玛依校区的谭中炜,两个年轻人相隔千里、互不相识,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前往塔里木油田,做祖国边疆的采油人。
祖国的召唤就是奋斗的方向,扎根边疆就是无悔的选择。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