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教育、学校规划建设 > 区域教育、 学校规划建设
傅树京: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发展的视角丨公开课笔记37

发布时间:2020-11-24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一、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政策视角

(一)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发展的政策举例和主要内容

以2018年到2020年发布的政策为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2018年1月以前是教育部、国务院等发布的,例如:197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1996年12月31日,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1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重点支持的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了系列提升教师地位的政策。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该计划部署实施教师教育的五项重点任务和十大行动。

2020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主要聚焦短板弱项,提出创新举措,推动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

2020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新征程》,明确了开启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的基础、方向和重点。

(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发展的寄托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2.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

3.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二、提升专业素养: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一)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从外在方面,例如,外在各种约束、使能及支持性制度等,包括:国家层面,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奖励制度等。社会层面,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尊敬教师,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等。学校层面,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牵引、推动、控制、淘汰四大机制)等。其次是内在方面,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方面来探讨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由个体的教师组成的集合体,个体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教师队伍状况。《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之一: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所以,从专业发展视角研究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以教师素质提升助力教师队伍建设。

三、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挑战·超越

(一)反思:我老化了吗?

经验论的观点是以个体或群体的经验作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依据。如图所示,按照经验论的观点,即工作年限越长,工作经验就越丰富,工作绩效也就越大。

我们很多的经验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价值,有些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制约人的成长。老化论的观点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工作绩效在一定时期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出现老化。

事物的发展要经过起始期、发展期、成就初期,尽而达到高成就期,而后必将进入停滞期、下滑期、衰败期,最终坠入死亡之谷,这被称之为第一曲线。要使事物的发展不走向死亡之谷,就必须在第一曲线的高成就期恰当地选择事物发展的第二曲线。然后不断地寻找下一条曲线,即第三曲线,第四曲线,......。

(二)反思:我是否进入了误区

1.非理性信念。我的认识与行为是正确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照我的意愿发展;我是最重要的,别人都在全心全意为我服务;我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别人都应该喜欢和赞许我。

2.误区:零和思维。一方“所得”建立在另一方“损失”基础上,得失之和为零。不能与他人合作,整个组织利益并不会增加;耗费了时间、精力,没有给自己带来利益——害己。

悲哀:追求错误的东西,但是自己还不觉得。

(三)反思:我内卷化了吗?

反思:你在工作与学习中出现内卷化了吗?有些老师听了很多讲座、读了很多书、讲了若干年的课,有什么进步?成长了多少?有质的飞跃吗?如果没有,就内卷化了。内卷化是指虽然有数量的增加,但没有质量的提升;呈现出自我缠绕、重复原有路径、无法进入新形态的现状。

(四)挑战思维:德韦克的思维类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把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是指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自己,成长是人生起点。固定型思维是指努力不会改变你的命运,你的能力一成不变。因此,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

(五)挑战自己的父母型行为和儿童型行为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的三种行为:①父母型行为:以权威、优越感及长者自居的心理为标志,其行为表现为统治支配人、训斥教导人及权威命令式的家长作风,待人处事表现为主观、独断、专行、滥用权威。 ②成人型行为:以成熟、实事求是、理智的心理为标志,其行为表现为比较冷静、慎重、理智、明断,与人相处则注重民主、平等,尊重他人。③儿童型行为:以幼稚、不成熟、冲动任性,或者顺从、任人摆布为标志,其行为表现为幼稚、可爱又讨厌、感情冲动、无主见,依赖性强,遇事畏缩,态度不稳定,易小孩子气。在学校,这三种行为的确存在,都会体现在教师身上。虽然教师需要权威,教师也是有情绪情感的人,但是如果教师过于凸显父母型行为和儿童型行为,就会制约自己的专业发展。

(六)超越:进入挑战区的路径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其中,舒适区是指习惯性做事区域,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属于自在学习;挑战区是指超出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属于刻意学习;恐慌区是指远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一些教师一直处于舒适区,在重复以往的模式,不仅没有成就,还会导致老化、倦怠。人的成长需要进入挑战区,实施“刻意学习”。刻意学习是指有意完成以前没有做过、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能够提升品质的学习。

(七)超越:向上走·选择性

学习分三个层面:知识层面、方法层面、视野层面,三个层面是不断往上提升的,其中,知识层面是基础层,方法层面是中间层,视野层面是最高层。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往上走,让自己进入到视野层面。

工作也有三个层面:单纯做事,解决问题,成就事业。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还能用哪些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解决这些问题等等,这就进入了第二个层面。众所周知,现阶段的教师工资并不是很高,但是有很多老师的干劲依然很大而且很快乐,是因为他们已经把教育作为一个事业,并且希望成就一番事业,这属于工作的最高层,因此他们工作越往上就越快乐。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因此,提倡注意力管理,注意力放在不同的位置其结果就不一样。所谓注意力管理,是基于信息过剩、注意力资源短缺的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使注意力驻留在关键事物上,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八)超越:内在成就感

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提出了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们都有取得成就的需要,都有把事情做得最好的愿望。成就需要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获得更大的成功;高成就需要者事业心强,敢冒一定风险,大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成就需求满足会激励人们继续追求,否则可能停止不前。而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成就需要没有满足。因此要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消除其职业倦怠,积极发展自己。同时,也要设法获得内在成就感,这也是激励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让我们向上走,不断接受挑战,超越自我,这是让自己快乐生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