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举办“迈向高阶——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设与创新”分论坛,探寻如何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为核心机制创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主题报告——基于创新的学习 以创新链搭建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
以类型教育为指导,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黄淮学院院长刘先省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怎样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技术”,是摆在所有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前必须认真回答的现实问题。
报告通过回顾我国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类型教育发展历程,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与“职业教育类型”改革,所追求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科研模式、服务模式均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类型特征上均具有职业性、技术性、跨界性、合作性、开放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加强高等职业类型教育。同时,只有大力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才能快速提高自身的办学层次、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高教竞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性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罗琳
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备创新思维与知识整合的系统能力和创新设计与商业策划的系统能力,是具有一技之长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的T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是在其他专业培养基础上,通过特殊的教学方式融入系统知识与独特技能的“质变”。以专业基本理论学习塑造专门特长,创新创业方法学习将理论转化为具体手段,培养有效识别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最后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高运用理论和方法的技能,并增加隐性知识和提高敏感度。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实施了“创新菁英计划”研究生培养实践,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共同培养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专业技能、能创造性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创新工程师、创新运营师。
中核集团核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中核集团核工业大学房山校区党总支书记章超
介绍了中核集团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与学科、行业发展要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依据“按需设置,合理整合,完善体系,突出基础,注重前沿,强化实践”的总体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主要依靠高校,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只是补充性的,但对于特殊行业——核工业来说,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是不可或缺的。在核能大发展的形势下,中核集团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凭借30多年的学科发展和经验积淀,以“院校结合”、“产教融合”、“ 产学研用”、“实战演练”为特色,瞄准行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加强培养过程管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核工业输送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创新案例——产教融合 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机制
数智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变革
——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院长助理杨丹
技术快速迭代对专业化教学内容提出了新需求,组织去权威化对教学方式和学习场景提出了直接挑战,客群需求多样化对教师和学习目标提出了新需求。创业教育者的关键使命是要将数智技术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创造,成就创新,赋能创业。数智时代必将带来教学、学习和场景的新范式革命,也将催生新的“教学产研用”共同体。
上海财经大学探索形成了富有财经院校特色的“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要充分发挥财经院校“服务”学科优势,主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培养“服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
弘扬“西迁精神”,创新培养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田高良
西安交通大学在双循环背景下创新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联合境外知名院校,赋能专业学位项目;联合境外名校和知名企业,开发境外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持续AACSB国际认证,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大智移云时代要求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大数据、智能财务等新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高素质人才;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机制,面向企业实际问题,强化案例教学,强化写实性毕业论文的考核,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员育人机制
——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助理、校企合作负责人章丽辉
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SPEIT)通过中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融合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英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制定通专兼顾本硕一体的培养计划,重视数理基础和人文素质培养,搭建国际化三语教学环境,通过建立企业俱乐部等产教融合机制,提供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注重全员国际交流和全球视野培养,形成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及溢出效应,积极搭建全员育人的联动机制。
清华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先进经验
——第五届工程教指委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教育办副主任胡华
清华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急需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定位,形成了“项目制”的清华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树立“无需求、不质量”的专业学位需求质量观,聚焦打造满足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需求的培养项目;校级层面顶层设计与院系自发设计相结合,快速、动态响应国家社会需求,设立和调整培养项目;专业人士参与培养全程,实现“共同设计、共同招生、共同授课、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育人”的校内外融合培养模式;对培养项目建立了“立项--运行--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动态调整,保障质量。
三、对话会——迈向高阶的关键 机制创新
对话会由黄淮学院校长刘先省主持,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罗琳、中核集团核工业大学房山校区党总支书记章超、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申人升、第五届工程教指委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胡华等嘉宾参加对话会。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建设,亟需一大批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发展。参加对话会的嘉宾分别结合各自单位的实践与经验围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如何凸显专业研究生培养特色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专家们认为,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重点,瞄准市场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机制创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圈;通过校企角色互换,由企业主导,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对接国家需求和行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要抓住深化产教融合、做好学科交叉、提高国际视野三个关键点;应改变政策和机制,降低企业工程师入校执教门槛,在学位委员会中引入行业专家,从产业角度客观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