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为“数字中国”建设把舵定向。
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他强调“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2017年,他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12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习总书记为“数字中国”建设把舵定向,不仅标定了前进路径,更擘画了清晰未来。
百位校长共话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方案
9月18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产教融合赋能数字化转型研讨会&校长论坛”在广西桂林隆重召开。来自政、产、学、研的各界专家学者近500人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赋能高校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中心主任陈锋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围绕“数字化转型产业趋势与专业再造”的主旨议题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学习工场”项目发展与实践、“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项目发展与实践、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发展与实践、人工智能与新商科产教融合发展与实践等五大专题展开讨论,来自高校的百名校长及华为、百度、中兴等多位企业界专家就各高校的创新案例和实践经验及对产业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和前沿技术动态等进行了深入沟通。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认为,理念是创新之魂,创意是创新之源,人才是创新之本,创新生态和氛围是创新成功的要素,包括自由、开放、合作、包容的创新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及大数据的广泛支持。
“一流的大学,并不取决于她拥有多好的物质条件,而是在于她身上散发出的精气神,在于她向整个社会传递出理性、科学、上进、正直、善良、宽容、博爱…一个学术殿堂的灵气不仅在于大楼,而更加在于大师、大爱;在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在于崇尚学术自由、崇尚道德、崇尚爱国主义;在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要想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就要有肥沃的‘土壤’和新鲜的‘空气’。”
产教融合赋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会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从为什么要推动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如何赋能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作为“智核”对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赋能路径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论述。他表示:
我们整个社会处在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这是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这种转型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基础架构,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必须去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变了知识和信息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教育来讲是非常深刻的变革。
校长论坛 凝聚共识
9月19日召开的校长论坛分设本科、高职两个会场,高校校长们集聚论坛,共同探讨产教融合助力高校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枣庄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东:枣庄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不断深入,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近几年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枣庄学院模式”。
上海商学院 副校长贺瑛: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始终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从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管理方式、办学模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厦门华厦学院校长杨芃原:聚焦1-2个厦门核心产业链,通过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开放化、集成化、生态性、创新性专业集群重点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的先发优势。基于平台的优势资源,加快知识、技术、经验的积累,强化平台对各个学科专业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背景链接:智慧学习工场的创新性实验
智慧学习工场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三大引领性教育创新工程之一,它是基于学科专业集成和全要素场景的建构,具备以能力为本位的成长流线,灵巧学习和智慧运行的基础机制,产教融合、开放连接的空间结构,现场和虚拟教育的融合方式,自我演化的创新生态等特点的高等学校的内核平台。
智慧学习工场已经在学科专业集群、新校区、企业基地、园区和综合实验区等多个层面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创新性实验,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金融、现代农业以及应急安全等不同领域。
(通讯员 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