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师说课改: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

发布时间:2022-09-20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搭建课程创新平台,组织开展产教融合课程改革试验、师说课改等活动,为推动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之弦”继续推出“师说课改”系列文章,邀请课改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分享其宝贵的课改观点和课改经验,与读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本期刊发课改专家观点第二篇。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  姜大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在于课程。

专业是由课程来支撑的,而教材的依据也是课程。课程建设既是教材开发的前提,也是教材实施的过程。规范的“国本”课程的具体化,亦即文字化、符号化或“物化”的教材,其内容还要基于教师的教案——“师本”课程来传授,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建设或者说课程开发,存在着两种结构范式。

其一,是存储知识的范式,亦即学科体系的课程范式,这是一种纵向的“仓库式”的课程结构,是主观建构的一套符号或逻辑体系,其课程内容需要个体的深刻理解和记忆来传承。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构成要素,即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这一结构对所有学科都适用、是以讲授陈述性知识的结构为主的,需要经经历厚积薄发的过程,适用于学术人才培养。

其二,是应用知识的范式,亦即行动体系的课程范式,这是一种横向的“理实一体”的课程结构,是通过将知识的习得与知识的应用紧密结合的过程,亦即从事一切职业或社会活动的、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的结构,来整合教与学的理实一体化的结构。它关注的是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这是对所有职业都适用的、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的结构,需要熟能生巧的过程,适用于应用人才培养。

对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和应用院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范式,是一条科学的路径。


建设中国主体性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欧阳河

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要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符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面向数智化时代快速变化的未来工作世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构建中国主体性的课程体系。重点从内容选择、实施途径、学习方式和环境创建方面,着力建设以下四个关键组件。

一是五育并举。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五育并举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中国教育特色所在,也是中国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的教育智慧。五育之中,“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要从底层逻辑上打破效法西方能力本位、公共课、专业课的窠臼,建立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到课程评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的新课程。

二是学劳结合。在课程实施途径上,将学习与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与劳动结合的过程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让学生在专业劳动、生活劳动和公益劳动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作为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劳动精神和的劳动能力。

三是促进学习。学习方式方法关系到学生能否将课程内容学会。整个课程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教师要从跟我学到帮你学,从擅长教到擅长帮,构建自学、帮学、互学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

四是数智赋能。针对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备、教、练、测、管”等关键环节,运用学习认知状态感知、无感知异地授课的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室等关键技术,构建虚实融合与跨平台支撑的智能教育基础环境,构建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新生态,助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和深度学习。

我国课程改革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进程中,主体上效法西方的理念、模式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课改即将走到尽途。应用型高校要从战略高度把握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立足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肩负起建设中国主体性课程体系的重任。


新时代应用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合肥学院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  洪艺敏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要培养能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针对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课程存在的课程难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从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生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使学生获取终身发展能力的目标出发,对应用型课程进行整体系统的改革与建设。

本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围绕使大学生具备思想政治素养、价值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具备真、善、美品德,人格健全的合格中国公民和合格中国大学毕业生,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改变以学科逻辑构建课程体系为以技术逻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以产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模块课程组建课程,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同步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改革课堂教学,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构建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学业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注重对课程全系统各环节的整体评价,持续改进应用型课程,使课程持续保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OBE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层面系统推进

德州学院原副校长  巩建闽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手段的OBE模式,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教师们要从长期形成的自我讲授为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的OBE模式,对具有不同年龄段特征的教师来说,短期内还难以完全实现,此外,如何科学的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培养目标、如何对学生高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校的验证性实验仪器如何适应社会所需的创新性和所用设备需要,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等,这些都需要学校层面的改革来推动。

可见,OBE模式改革绝不只是院系和教师的事情,它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契合了我国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理念,需要管理者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和逻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思维”、“数据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持续改进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研教改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温州大学教授  施晓秋

教学研究是教师对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象、问题与规律进行学术研究的活动,教学改革是教师基于对这类现象、问题与规律的研究、思考与借鉴,对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实践与活动进行改进、改革与创新。教研教改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源于人才培养的四大基本特性。

首先,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前瞻性。专业为引领和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人才培养,因此需要对未来至少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态势做出前瞻性预测与判断,未来的不确定性给预测与判断的准确性与契合度增加挑战与风险。

其次,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培养保障、质量评价与改进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赖和约束,以不同形态与方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动态性。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生源多态性与不确定性,都需要专业人才培养做出必要动态调整与适应。

第四,人才培养具有高度持续性。人才培养不是短期行为或一次性工作,以人为本的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的研究、改革与创新为依托,形成持续改进乃至迭代。

四大特性决定了专业建设与发展应具备的内涵,即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动态适应、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机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产出。


课改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校长  李克军

OBE理念下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基本原则,目标导向,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学习产出的测量标准,依据评价结果进行不断调整,持续改进,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换。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创新理念。应用型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方法,与“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标准相一致,与“四新”建设的内涵相吻合,与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相衔接。

课程改革的逻辑是分解达成。应用型课程开发应该包括:培养目标的确立、毕业要求的分解、指标点的细化、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大纲的完善、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目标,自下而上步步落实达成。

课程改革的根本是优化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解构与重构,创设学生学习情境,构建新型师生学习共同体,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适应国家人才分流培养的导向。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质量。应用型课程开发建设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课程内容与中国价值、区域文化间的“融通”关系,培养能够将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善于在岗位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企业、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职业本科课程建设的守正创新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副校长  张陵

职业本科的定位是“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属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的五层次体系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第三层次、其特征为“技术集成”;意指两个方面,即知识的高度交叉复合和技术的高度集成融合。因此,职业本科课程建设,既不能沿袭高职专科的老路、也不能复制普通本科的原路,必须遵循这一层次人才的特有属性,坚持守正和创新并举的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思路,唯有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本科”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守正就是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课程设置和建设要以“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目标;守正就是要坚持职业/岗位的认知规律,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要与工作职责和岗位能力相对接;守正就是要坚持课程教学质量与行业标准/规范相吻合;守正就是要坚持为技能型社会的建设与服务提供本科层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就是既要突破普通本科已有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又要突破高职专科原有的课程体系,按照上述职业本科人才特有属性,构建以培养职业本科人才“用、专、新、匠”四要素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创新体系。创新就是要以数字化引领课程建设,以新的数字化教与学的手段和组织形式倒逼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创新就是要构建课程建设的四维模式,即把服务学生学习、服务教师教学、服务教学改革研究和服务自主终身学习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