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中国教育报》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推动教育系统积极稳妥开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实施“强基计划”、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改革艺术体育考试招生等,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政策陆续出台,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有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今年,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1所高校作为山东省本科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完成了部分招生专业的在鲁招生工作。作为破除“唯分数”的试点,在综合评价招生中,考生综合成绩由夏季高考成绩和高校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实现了对学生多维度的考核评价。
“对高校而言,综合评价招生体现了对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高中而言,这引导我们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宝磊说道。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方式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如今,高考逐步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全面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去年,随着重庆、河北等地新高考的举行,在全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29个省份中,已有14个省份实现了新高考的平稳落地。在浙江,高考综合改革将招生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突出“选择性教育”这一核心,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各高中充分展现,高中学校教育面貌一新;在上海,由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大板块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成了衡量学生的另一把“尺子”。
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也深刻地影响了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变革。到今年秋季学期,全国各省(区、市)已全面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29个省份均实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各地通过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等举措,不断提高高中育人质量。
“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我们看到教、评、考、招有效衔接,统筹推进,有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发展。”2014年以来,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和团队承担了教育部和地方多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的重大课题研究,他认为,在考试“新模式”、评价“新机制”、教学“新常态”和招录“新方式”下,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考生志愿与录取实现了更加精准的匹配,有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更好发挥“为国选才”的基本功能
7月10日,南京大学首批本科录取通知书发出。作为2022年“强基计划”学生,捧着录取通知书,董然感慨地说,高中三年,得益于南京大学和中学的合作,自己有机会走进大学实验室,对科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希望通过‘强基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逐步实现自己在生物学科上的目标。”
2020年,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实施“强基计划”。作为首批开展“强基计划”试点校,南京大学采取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分类精准考核。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新生学院执行院长徐骏观察到,两年来,“新模式下考生报考更加理性,高校的选拔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新探索,“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小班化、导师制。目前由3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9月15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3年来,‘强基计划’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有关高校普遍反映,通过‘强基计划’确实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
“为国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改革高考内容,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聚焦科学选拔人才,更好地服务了国家选拔各级各类人才。
从考试内容来看,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考试内容体系基本形成。高考命题不断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完善人才选拔标准。目前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已经达到27个。
从分类招考来看,大力推进高职分类招考,形成了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选拔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模式。如今,除了参加每年春季举行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外,学生还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在各地的大力推进下,分类考试已成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主渠道。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超过300万,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从多元录取来看,“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探索初见成效。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走访,钟秉林发现,“受访教师认为,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学生专业认同度高、学习潜力大。”
“可以说,高考内容改革及其实践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表示。
更好维护考试招生的公平正义
2021年夏,贵州省绥阳县,当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时,罗炫煜正和父母一起在田间采收金银花。这一年,他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成功迈入了清华园。
自2011年以来,已经有来自28个省份779所中学的3000多名农村学子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考入清华。
这不是个例。从2012年的1万人到2022年的13.1万人,通过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十年来全国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持续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等,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如今,通过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
2021年9月,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为标志,艺术体育类高考招生迎来了一次大变革。
直面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扎紧制度的笼子,改革考试招生方法,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有力破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艺考热”、“走捷径入名校”、艺术体育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等难题,坚守了高考的公平正义。
除了积极推进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十年来,教育部持续严格招生规范管理,提出并实施“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招生禁令,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全面从严治考,全面从严治招,推动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更加风清气正。
与此同时,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2015年和2019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回望这十年,钟秉林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他表示,“这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学生成长、为国选才、社会公平三个目标,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推动教育领域产生了格局意义上的变化。”(本报记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