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如何以产教融合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丨系列文章①

发布时间:2022-05-10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开篇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培育创新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于实施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背景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建设繁荣之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象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不断发挥产教融合智囊团、实验室、创新平台作用,深耕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聚焦发挥产教融合作为发展第一要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核心交汇点优势,系统开展柳州、三门峡、鄂尔多斯等城市产教融合的研究、设计与实验,以产教融合助力新时代繁荣之城建设。  

近期,“教育之弦”刊发“繁荣之城”课题阶段性成果——“新业态 新机制 多维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系列文章,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聚焦制度安排、国际比较、区域发展、框架设计、平台载体等维度,纵览产业变革与教育变革的互动关系,构想未来产教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策略。

1

如何以产教融合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基于美国、日本、印度医药产业的考察分析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在新药创制领域,形成并壮大从科研到成药的全产业链能力,奠定持续产生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基础。深入进行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抓住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机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一环。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01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转化能力不足

1995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申请数量仅为5项,从2005年开始专利申请数迅速上升。从结果来看,在专利申请数量的公开国中,美国、中国和日本分别排名前三,中国可谓名列前茅。但是在重大创新和发明这一最能体现科研水平的地方,中国却乏善可陈。从研究方式来看,中国药物研发以仿制药为主,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有限。就研究主体而言,高校处于绝对主体地位,企业投入与研发能力相对不足,而发达国家的医药产业中普遍以企业为重要创新主体。中国企业原创能力和专利国际布局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医药产业的健康生态。我国基础研究对新药研发的贡献率体现的不够明显。

02产业的创新网络发展生态尚未形成

我国目前尚无药企进入世界医药公司巨头行列。美国礼来公司的创新药GIP/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tirzepatide研发项目,估值达到近80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实现销售额超20亿美元;一个单品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国内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我国亟需打造国际化领头羊企业,这对国内医药产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此外,医药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往往细分市场需求丰富而且明确,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中日趋专注和专业化,而我国由于细分市场欠发达,致使“大赛道”上内卷竞争严重,寻租现象普遍,进而导致内部摩擦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发展困难。

03产业园区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程度较低,局部集中,但总体分散,丧失了由集群效应所衍生出的创新网络发展生态,进而失去了由此带来的诸如规模效应、知识溢出、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等产业红利。我国产业园区众多,但是园区的功能定位并不清晰,尤其在助力医药创新方面有待加强,园区内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成效也不明显。中国医药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依赖性较强。

04政府支持资金在属性和规模方面均比较欠乏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只有极少数中小企业得到资助,并购和局部垄断现象常有发生,不利于医药产业的多样性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支持资金属性与企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医药研发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和高风险特性,而政府资金更多要求短期回报和低风险预期。这使得资金往往流向那些回报预期明确,风险较低的中低端制造业,而使医药研发企业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05新药市场环境亟待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等明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等开展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活动,一类新药完全符合采购标准。但是实际上,因为受到我国药品招标采购的限制,研发上市的新药并不能及时进入医院采购的清单,而各级医疗机构又在医药流通渠道占有80%左右的比重。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新药的市场推广。

国际医药领域产教融合的实践

01美国原创药物研发创新生态

美国是世界制药行业领头羊,其新药研发能力来源于完善的国家药物研发创新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优势。医药产业园毗邻世界顶尖高校,与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室,搭建技术转移办公室,将知识优势尽快转化为技术优势。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当前美国主要的医药产业园区中,有至少一个相当成功的领军企业,将周边新创企业转变为地区性产业集群。新创企业通常是个人或集体自主创新创业的结果。目前,美国著名的生物医药集群,如旧金山、波士顿和圣迭戈,都在生物医药技术新创企业数量方面显示出高度集聚的态势。

三是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美国医药产业园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受到了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政府为之提供了法律保障、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美国医药企业前期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并善于寻求并购、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持续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也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育关键技术。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医药产业一度成为美国风险投资业的重点投资对象。政府、企业和高校充分参与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由三方各派代表组成董事会,构建多主体治理体系,推动了产业园的健康发展。

02日本汉方药“1.5次开发”模式

一是日本汉方药研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日本企业大都拥有自己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并将其直接设立在生产厂内。以津村为例,津村拥有自己的研究所,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约占销售额的10%,设有300余人的研究所,常与大学联合研究开发新药。

二是科学完善的专利战略。日本很多企业在投产之前会申请数以百千计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甚至工艺改进小细节都可能被日本制药企业申请专利。这些外围小专利,筑起严密的专利网,除了防范竞争对手,也可以包围对手的基本专利。日本围绕外国的基本专利衍生出许多带有日本特色的从属专利,着重进行“1.5次开发”,有效规避了原创新药开发历时长、耗资大、风险高、成功率低等问题。

三是合理的定价机制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日本创新药物评价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创新性药品的加算方式,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创新药物研发。日本对仿制药品实施“边际递减定价法”,严格控制仿制药的重复研发。首仿药按照同类原研药价格的80%来制定其价格,再次申请进入目录的仿制药价格按照同类仿制药的最低价格制定。若某品种仿制药数量已经超过20个,在申请进入目录的仿制药的价格则在现存仿制药中最低价的92%核定。仿制药每两年下调4%-6%。

03印度仿制药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

印度以其质优价廉的原料药、仿制药和创新药生物,愈发受各国医药市场青睐。其药品生产总量和出口份额都在逐年增长。2018年印度制药业在全球制药生产中的贡献上升至全球的10%,产值上升至2.49%。印度医药产业发展有三种主要路径。

一是生产仿制药。研发高质量仿制药是印度医药产业的最大优势。以太阳制药为代表,2004年就建立了仿制药研发中心,专门研制具有海量市场需求并即将达到专利期的药物。发达国家花费巨额研发的创新药,在印度只要1/10的仿制成本,售价也只需正品药的1/10,这种质优价廉的仿制药为印度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全球竞争优势。

二是善借外力。以阮氏为代表,其落地的海德拉巴市科研院所丰富,拥有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中心、印度化学技术机构、海德拉巴大学、尼赫鲁科技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与院校。1999年开始建立国外研发中心,利用发达国家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来优势互补。目前,阮氏制药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注重海外市场拓展。以西普拉为代表,非常注重新兴市场的开发,尤其亚洲区。2000年起,西普拉公司就占到了印度抗艾滋病药品市场的80%。2006年,西普拉将其原料药的主要提供者转移到中国迪赛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2013年西普拉又与益赛普合作推出生物相似药以及2019年与江苏创诺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占据了更多的海外市场。庞大的跨国业务、医药专长和低廉的药物治疗,为其赢得了良好的世界声誉。

关于我国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01聚焦国家重大发展需求

政府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合理投入到新药研发中,夯实我国新药研发的资金基础。聚焦“重大创新”药物和“重大效益”药物,进一步关注临床需求突出研发重点。仿制药还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药物,仿制药的质量问题必须解决。尤其是新的仿制药物的研发,要重视质量一致性评价问题。

02促进创新主体联动

鼓励有应用价值的原始创新,摆脱唯论文的评价导向,推动原始创新和应用。加强机制建设,促进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进成果的转化和新药研发,加快研发速度,提高研发效率。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效率。鼓励金融介入,促进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除了国家层面对药物研发创新的资金支持,政府部门的配套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外,还要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社会资金对新药研发的投入。

03加速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培养制度,尤其是国内外高级人才,让他们领导或参与我国重大药物创新的研究。制定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经费使用政策,优化科研支付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继续教育渠道,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流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04重视科技创新的生态建设

注重制度创新,通过制定创新政策或实施科技专项计划等塑造产业环境,引导发展转型。重视医研企协同,充分发挥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积极扶持发展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联盟,构建创新型城市等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不同层次知识创新和应用创新的成功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