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董丹申丨系列报道⑦

发布时间:2022-05-05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走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校园面貌也焕然一新,校园已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基地。

我国设计师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扎根中国大地,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融合创新理念,设计了大量高品质校园,获得师生赞誉。他们的校园规划设计实践及理念更引领着新时代校园规划方向。

今日为您介绍的这位是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董丹申。

董丹申,1963年11月生人,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浙江大学建筑规划学科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首届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

从业30余年来,董丹申及其团队一直专注于建筑创作,潜心研究并构建“平衡建筑”理论架构。在具体的建筑创作中践行平衡的建筑之道,其思想基础源自于“知行合一”的传统哲学思辨,其核心即情理合一、技艺合一、形质合一。于此同时,其又通过“平衡建筑”纲领把设计、教学、科研等有机地协同起来,在各方面都展现了对自然、社会、人文、历史持续的情怀与坚持,以及追求“和合共生、情理合一”的职业价值观。 

学术观点

校园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更是人性养成的重要场所。在每个人的常规成长过程中, 都需要通过校园学习来启迪其心智, 并使其获得可以毕生自我提升、 创造和开发的能力。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 在经过上一轮如火如荼的建设浪潮后, 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总结并反思当前校园设计的创作亮点及弊端。时代在发展,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 曾经的校园空间是否还能满足当代教育教学模式及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需求?因岁月流逝而显得衰败的校园空间如何才能焕发生机?校园文脉的发展延续怎样通过建筑形体、 材质、 色彩与空间格局等校园肌理及地域文化关联来呈现?面对当代校园建筑发展的新特点, 建筑师如何坚守设计初心, 营造新时期的校园建筑环境?……新时期的校园设计须洞悉这种变化, 并始终把握校园的核心——人本为先

以“人性化” 激发“创新性”。设计中的接纳与传承、 改革与创造、 人情与人性、 欲念与天理, 无不以“人” 为宗旨 ;当代校园建筑的人本设计与情理应变, 则是以其中的“师生” 为宗旨。当代的校园精神也更多地呈现出情理合一的动态平衡特征,与时俱进使其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动态, 是指新的平衡不断取代旧的平衡, 是基于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其核心是创新。一方面, 校园精神的形成既是一代代师生在校园历史、 人文等诸多方面的积淀, 又是一个应对情理相生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开放创新正是校园精神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就需要有基于动态平衡理念的创新性学校设计策略与其相适应 ;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性化创新校园设计的落地, 又反过来促进和推动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以“创新性” 生发“包容性”。多元平衡的格局是校园精神的本源所在, 也是校园活动和发展的立足点。创新性校园设计必须考虑其空间能否实现师生们求同存异、 多领域协作的诉求, 这是校园能在独立、 自主、 创新、 思辨等一系列新时期校园精神中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重要因素。教育理念的转变, 多元包容不仅体现在多学科、 多角度的合作互动, 也体现在教学空间上的多样性与可变性。这对于适应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空间由“课堂中心” 延伸至广阔的校园开放空间, 乃至社会开放空间, 开放的教学空间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校园在与社会保持适当界限的同时, 也定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资源来保护、 发展、 成就自我。这是一种守正创新的现代象牙塔精神, 以便让开放、 包容的理念更好地引领社会改革与发展,保持并体现校园精神的本真与价值。

以“包容性” 孕育“人性化”。从校园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 校园空间并不存在最佳的纯理想状态。社会、 经济、 文化背景的变化, 带来的是师生对校园情理精神的全新解读, 校园空间形态也必须与之匹配。情理精神的与时俱进、 植根本土、 有源创新, 才是校园精神动态平衡的原动力。校园设计既涉及场地的物质生态环境, 又涉及城市地区的非物质人文环境 ;形式上的推陈出新固然是设计追求的一个方面, 但其必须落实到空间的感受上, 最终回归至使用者的情境体验。在许多情境中, 校园建筑更是一个学子心中理想化的“概念”, 高堂广厦可以教与学, 茅庐草舍也可以教与学。从烂漫的情怀出发, 使校园本身的功能需求和社会价值趋于统一, 在校园中编织“情” 与“理”, 寻求“合一” 的动态平衡。只有深深扎根于对师生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 以及对自然、 对社会、 对人文历史传承的综合把握和多方平衡, 才能更好地体现新时代校园精神的尊严。

个人荣誉

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获得者,浙江省首届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设计作品屡获大奖并发表于各类国际媒体平台 。迄今为止,共获得2项国家级奖,19项中设协行业一、二等奖,4项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1949~2009),7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银奖,31项教育部、省级一等奖,18项国际奖。受邀参加2020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 ;受邀担任2020—2021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大奖(LeafAwards)、 2020 Architizer A+ Firm Awards、 2021第9届美国Architizer A+Awards三项国际大奖的评委。代表著作有 :《走向平衡》《大学校园营造中的知与行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 设计实践》《知行合一 :平衡建筑的实践》 等。


代表作品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之江实验室

上海大学新校区

“一带一路”浙大国际医学院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浙江省电力生产调度大楼

义乌市文化广场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丽水文化艺术中心

沭阳美术馆

大禹纪念馆

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临安市体育文化会展中心

金华市体育中心

苏州沿海国际中心

• 学术专著

1.《走向平衡》

2.《大学校园营造中的知与行: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