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凝心聚力谋发展 乘势而上“十四五”

发布时间:2022-01-21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

根据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工作安排,近期,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精心设计,组织专家组对兰州文理学院开展了线上专家进校工作。邀请项目首席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铜仁学院校长侯长林、副校长罗静,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王关义,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黄心渊,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杨红波,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石磊,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康修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广远,南昌大学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原院长胡兆吉参与本次进校,通过报告会方式,详细讲解新工科、新文科、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硕点建设以及专业认证等相关工作。

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应用型本科新目标

介晓磊校长以“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战略突破口—产教融合”为主题作报告,从新时代高校使命、地方高校战略突破、产教融合探索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阐发。他认为,新时代高校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的高地,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进一步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时,学校也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持续人才培养模式迭代进化,寻求新突破口、变道领跑,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侯长林校长围绕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和硕士点申报作报告,从学校高水平建设、硕士点申报条件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详细阐释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首先要设立总目标、构建分目标体系,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其次要明确大学类型定位,根据自身实力确定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选择合理发展方向和空间;最后要打造一流教师团队,为学科建设和硕士点争取做好基础和前提,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培养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罗静副校长以铜仁学院“引水灌田”模式为例,详细介绍了学院为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文化等资源优势,切实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学校派出师生,以政策研究、决策咨询、项目委托、技术指导等形式,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即“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

内涵式建设新要求  集群化发展新定位

石磊教授以高校“四新”与三个“一流”建设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认为,我国高校相继实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规划,已在科技与人文的对立与协同、技术发展与价值重塑、百年变局与话语主导、论域拓展与交叉融合四个方面发生变革。石教授结合新闻传播一流建设,详细阐发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一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二是要培养全媒化人才,三是要坚持价值引领,四是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五是打造金课搭建实践平台。

康修机教授围绕艺术设计一流专业建设作报告。他认为,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采用工程技术素质训练、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训练和造型艺术素质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法。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不是生硬的多学科叠加,而是一次认知重启与认知升维,专业建设亟需认知升维与跨学科交叉发展落地。同时要正视科技对人文社科领域的赋能与影响,强化文史哲功底,坚守中国精神,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力量、守护人文情怀,探索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人文记忆与世界意义。

胡兆吉教授围绕国家一流课程申报撰写要点进行讲解。他认为,我国大力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其主要目的是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及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在设计和实施课程建设时,要遵循“三突出、三注重”基本原则,即突出金课建设“两性一度”要求、突出“四新”建设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中心”教育教学理念,还要注重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撑、注重教学创新的特色与成效、注重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

信息技术新赋能  提质增效强教学

杨红波主任结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信息化方面的探索,分享人工智能助推虚拟教研室建设实践积累。依托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北外已形成创建智能教育环境、创新教师发展模式、提升教师智能素养、优化教师数据管理“四轮”驱动策略。在虚拟教研室探索方面,北外实施协同育人虚拟教研室,打造新型育人共同体,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管理服务中,落实落细三全育人,实现老师间和管理人员间“自主学”、“引导学”、“引导学”等多种形式紧密结构。

刘广远教授围绕师范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分享。他认为师范类专业认证重点围绕两个问题,一是保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二是引导专业依据质量标准达成评价情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此,学校、专业、教师三个层面要协同发力,一是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二是重点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三是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切实对照认证理念、标准要求,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