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数字中国与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四届中国财经教育论坛在京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10-19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10月16日,以“数字中国与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财经教育论坛在京召开,着力探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宋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200多名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书记校长,400多家院校、企业的近千名代表齐聚一堂,共推产教科深度融合,共建智慧财经教育体系,共襄财经教育现代化。

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会计学会联合主办,中联企业管理集团承办,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作媒体支持。

会议包括领导致辞、专家报告、“数字财经与科技说课”典型案例展示、本科专场主题研讨及圆桌论坛、职教专场主题研讨及圆桌论坛等环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智慧财经专委会主任史薇主持开幕式。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数字财经是数字经济、数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财经教育要不失时机,推动形成数字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一是聚焦根本和重大构建,强力推进财经教育数字化升级;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性办法和常态化机制,抓实抓透产教科深度有机融合;三是抓住数字经济的时代契机,实现财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四是优化用好财经教育论坛机制,携手开创智慧财经教育发展新局面,不断提高财经教育服务数字经济国家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能力水平。

鲁昕会长以“财经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该报告从认真学习总书记有关论述、“十四五”强国建设目标举措、智慧财经领域代表性案例、财经管理类新版专业举例四个方面展开。鲁昕会长在报告中明示,随着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入实施,对财经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通过系统梳理银行、会计、证券、金融等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场景案例和国内知名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鲁昕强调,财经教育要对标“十四五”强国建设目标,紧跟科技进步,以案例切入、以场景为指导,重构人才培养标准、内涵、体系、生态,补齐知识化短板,加快新版专业目录落地,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知识技术技能财经人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以“中国共产党指引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探索”为题作报告。他表示,要系统梳理回顾职业教育百年发展历程,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核心内涵和价值意义,深刻领会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新时代方略,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特别是适应的主动性,增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自觉。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宋磊以“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为题作报告。他表示,要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创新团队引领“三教”改革、共建共享推动教师企业实践落地、启动新一周期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四方面入手,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要贴近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岗位,着力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以“关于高校新型校园规划建设的思考——以康复大学(筹)为例”为题作报告。他表示,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需要应对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支撑条件,校园空间急需在建设水平和管理质量两方面做出积极的调整。新时期新型校园规划建设要以学校发展为根本遵循、以开放融合为核心策略、以绿色健康为建设理念、以可增长性为重要原则、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抓手、以数字智能为创新引领,围绕绿色、智慧要求,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高校校园空间范式。 

随后,“数字财经与科技说课”典型案例展示、本科专场主题研讨及圆桌论坛、职教专场主题研讨及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全国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的部分书记校长,行业领军企业的资深专家,围绕“智慧财经专业群整体建设思路”“数字商贸专业群整体建设思路”“IT技术在智能财税应用场景化课程设计”等智慧财经领域热点话题,展开思想碰撞,引起与会院校和企业代表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