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未来实验计划 >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如何设计未来校园?“神笔马良”让你脑洞大开

发布时间:2019-10-31                               来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浓厚文化氛围校园能对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然而,一些中小学校园呈现出教学用房+实验用房的标准布局,注重实用功能而弱化了审美功能。如何打破三点一线式校园设计路径?在追求气派的大广场的同时,如何满足学生对于空间的感知与需求?在更加重视非正式学习方式的未来学校,校园设计与校园文化如何相得益彰?

如果把这些问题抛给“神笔马良”,他会如何作画?我们给出一个基本准则:提取有价值的学校内部或外部元素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选取合适的设计载体,以活化整个校园氛围。


一个基本准则:选取符合校园特质的活化元素

用于活化校园氛围的元素是奠定整个校园文化基调的点睛之笔。设计者和建设者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投资规模等方面综合考量,考察校园所处的环境,选择与校园特质相吻合的特色元素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特色元素可以包括地域元素(地形地貌、建筑风格等)、人文元素(相关非物质文化)等。


案例一:北大附中三亚学校“地域文化作为特色元素”

北大附中三亚学校(实施中)项目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包含国际学校),总建筑面积18万㎡。由于学校教育年制过长,考虑到将在此生活学习十几年学生的空间认知和体验,设计十分注重良好校园文化的塑造。

在选取特色元素方面,选择大海或山川等自然元素用以活化校园文化,似乎并不能很好地突出北大附中这类具有悠久历史底蕴学校的校园特色。经过现场调研,发现三亚市拥有中国最南端的历史文化名镇——崖城,建筑的布局与风格极具地域特色。最终确定了以“崖城”的空间布局特点与建筑风格作为主要元素的建设方案。

案例二:杭州湘湖公学“纯景观的设计作为特色元素”

由三桥建筑设计联合体设计的杭州湘湖公学在校园内部预留近10亩农田,种上桑叶等当地作物,让学生切身体验江浙地区传统的蚕桑文化,丰富校园生活;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在建筑屋顶设置农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乡村田园生活,另一方面农田或者农作物等元素的利用,让校园变的更具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塑造校园特色。


请注意:设计载体要与活化元素特质相吻合

设计载体的选择是能否较好实现设计效果的关键。载体的特点必须与所确定元素相符合。如选择古典园林设计元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就不适合选择以空间感觉相差甚远的高层宿舍作为载体。

活化元素的运用和实现需要通过适宜的设计载体,载体可以是具体的建筑物,也可以是校园景观,载体的性能特点要与所选取元素相吻合,否则就不伦不类,适得其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选取的元素运用到校园设计的每个角落,就会出现整体校园文化氛围雷同的问题,应该选取一个点进行重点处理。

案例一:北大附中三亚学校“浓厚历史韵味、极强地域特色”

北大附中三亚学校拟建设一座约1万㎡、低层的“学生创客空间”,用以鼓励学生自发学习,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享综合体。空间设计上要求灵活自由,对学生的非正式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恰好吻合崖城古城建筑低层高密度、尺度小巧宜人、布局灵活多变的特点。

为此,设计上将“学生创客空间”置于校园中心,一方面便于全校学生使用,另一方面作为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将崖城村落的空间尺度、空间特点、建筑形式运用到“学生创客空间”的设计之中,并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进行转译,营造出具有浓厚历史韵味、极强地域特色的“创客书院”。

案例二:深圳高中泥岗校区“既独立又相互依存”

深圳高中泥岗校区是一所包含国际教育、常规教育的学校。在设计方案中,项目分为四个不同的高中学部体系。相对独立的四个体系楼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与主题元素,组合成不同空间尺度与特质的小聚落,丰富校园空间体验,四个学部聚落通过公共资源中心联为一体,做到既独立又相互依存。


大型校园设计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对于大型校园的聚落化设计,可选取多个元素,塑造不同空间特质的校园氛围。对于九年制及以上的大型综合学校,为了缓解目前此类学校校园文化雷同的问题,可将不同学部相对独立成一个聚落进行设计,每个拆开的学部聚落拥有各自特色的活化元素。学生从一个学部升到另一个学部时,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校园空间氛围,从而丰富整个校园文化属性,增强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各聚落再通过共享空间有机联系到一起,做到和而不同。

案例:上海青浦新平和学校的“多样化空间感知”

上海青浦新平和学校项目包含24班幼儿园、30班小学、24班初中,是一所大型学校。设计采用“聚落校园”理念,将整个校园根据不同学部拆分为不同空间属性的小聚落,相互独立又有机地融合在大校园里,照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多样化空间感知。


总之,在建设未来中小学校园过程中,建设者和设计师们应敢做“脑洞大开”的“神笔马良”,提高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度,增强校园的人文关怀,使校园文化韵味愈久弥香,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

(本文选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实验研究条目成果,作者为陶郅,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