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未来实验计划 >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深度!未来学校如何设计学校生态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传统学校教育是按照工业设计思维,将相同年龄的儿童,按照统一进程封闭在特定的时间和固定场所,进行标准化与同质化教化。培养“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等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亟待要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改造。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的融合下的“互联网+学习”突破了传统学校围墙,拓展了学习时空,形成了时时、处处的学习状态。

未来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生产、生活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逐渐趋向一致,学习也成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互联网+学习”开放生态图景日益展现,学校形态也将呈现出去中心化、跨边界化、社区化、虚拟化、共享化、开放化等特点。

在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融合的语境下,重新设计学校生态。

 

 

“互联网+学校”解构与重构

 

 

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实体学校有着必要的存在价值。“互联网+学习”作为当下学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推动学习方式从标准化“班级授课制”向“个性化学习”转变;推进学习环境从“封闭式校园”向“互联网学习环境”过渡。2030年,我国社会发展将会逐渐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转型,把握作为学习者的“人”的进化进程,如图1所示;把握“互联网+学校”解构与重构,学习方式将呈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典型特征,如图2所示。

 

 

“开放结构”导向的“互联网+学校”顶层设计和学习评价体系改革

“互联网+学校”要以传统学校为基础,以改革传统学校为抓手,以培养工业革命4.0时代和核心素养所需人才为培养目标和评价导向,要以“开放生态”思维布局以学校为主体虚实融合的开放的校园生态结构,做好顶层设计,如图3所示。

 

 

 

 

“协同治理”导向的学习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改革

利用互联网思维中开放、个性化、多元化、草根化参与和去中心化等思想,解构传统学校过于严格的科层制管理体系和班级建制,跨界融合并重构;构建开放办学的、扁平化分布式的学习生态管理体系;推进学校信息共享、数据融合、业务互联,管办评分离,推动传统学校组织架构和运作流程变革,提升执行效率,构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等广泛连接与互通局面,形成高效的多元化合作治理体系,建立起协同治理的学习生态创新机制,如图4所示。

 

 

 

“尊重人性”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方式

差别化、不确定性、个性化教育的时代,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核心应该充分体现尊重学习者个体价值,释放学习者的人性。将多种课程、多年级、多学科的课程进行学科课程整合,开展STEAM;更多连接实际生活,设计主题式学习,开展项目化学习,探讨基于情境问题动态配置课程,将课程嵌入到日常生活,将生活嵌入到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课程形态、让更多的学习资源(包括师资等)聚集在网络上,广泛共享并分散控制,提供虚实结合的跨界教育服务,推动线上线下优势融合,借助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落实学分、选修、走班制,取消统一的上下课方式,推行长短课和大小课、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定制”,如图5所示。


 

“混合学习”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学习模式改革

 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合作平台,加速海量优质课程资源的集群;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联通主义的在线学习,促进学生课前“备课”常态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借助于线上课程及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有效地改造传统课堂教学,包括改造教学结构、流程、方式、模式、课时、内容,以及类型等,把教学分散在社区、博物馆、高校、田野等;借助于3D打印技术的创客教育和综合学科实践活动等新型的教学活动设计,强化体验式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做中学”,将游戏更多地嵌入学习过程,促进线下高阶认知学习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把线上与线下、课前课中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等有效结合起来,设计不同的混合教学和泛在学习的学习模式,从而对线下课堂分层、走班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依据,实现课程个性化学习。

(本文选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实验研究条目成果,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朱永海等,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