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师说课改丨孟庆国、闫舒静:应用型大学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

发布时间:2021-02-04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1月23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秘书长闫舒静应邀做客第十期师说课改云讲坛,以对话形式,聚焦应用型大学课程改革,分享欧洲应用科学大学考察见闻,结合我国实际,就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互动交流,3200多位应用型大学管理者、教师等参加交流活动。

欧洲应用科学大学考察见闻

欧洲应用科学大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定位

在欧洲各国的国情背景下,应用科学大学以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被赋予了特殊的任务。一是其教育职能,并且面向专门职业的要求和需要,贡献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提供灵活且创新的研修课程以回应产业和社会的需求。二是促进教育公平,人人入学机会平等,各个培养层次之间无缝对接。三是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应用科学大学以应用为目的,办学直接面向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与企业界、职业界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欧洲应用科学大学贴近工作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

欧洲应用科学大学通过引导和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育和充分的专业训练,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培养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尽管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在理论深度和系统性方面不同于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但他们长于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开发及多方面的合作。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能够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能够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因此,德国经济界和工商管理界把他们称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职业人才”。

欧洲应用科学大学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的专业设置

具有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是适应和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专业设置与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联系。这既有利于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学校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毕业生就业。

具有较鲜明的行业特色。按工程领域或技术来设置专业。根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应用技术大学不像学术教育按学科划分专业,而是按工程或技术甚至工艺领域来划分专业方向。

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欧洲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工程、农业、商务、管理、艺术和社会服务等专业领域,没有纯粹的文科和理科专业,重点为工程、农业、商务,特别是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农业、林业、畜牧企业、现代服务业领域以及经济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和工业设计等领域。
专业细分和灵活调整机制。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职业更替、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企业生产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应用科技大学注重拓宽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

应用技术大学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

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其课程内容主要是依据科技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并结合相应的岗位、工作任务来确定,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课程在保证本科教育水平的同时,突出技术应用和工程技术教育;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行实践导向的项目教学。

动态调整满足需求。应用科技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实践工作,通过密切追踪不断变化的职业要求,院校能够及时修订课程,以应对日新月异的专业需求。
应用科学大学并不是低质量的教育。在校期间学习负荷并不降低,与综合性大学学分要求一致,三年制本科必须达到180个欧洲标准学分(四年制本科必须达到240个欧洲标准学分)。德国、瑞士、荷兰规定1个欧洲学分需要30小时的学习量,在大多数境况下,学生的学习负担量是一学年1500-1800小时,比我们地方本科高校的学习负担要重许多。

课程结构上体现“宽、实、多”结合。同一专业往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同一专业也在不同领域中开设;教学内容知识面较广、宽而实;课程体现出范围广、门类多,必修课比重大,课程教学安排要紧凑;项目式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要做十几个项目;毕业前有一学期的企业实习。

课程内容体现区域产业特色和行业企业需求。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专业的载体。应用科学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设置决定了其课程内容的地方性和针对性。
课程类型上实践课程比例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比例一般在30%~40%左右,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践学期、项目学习、毕业设计和学术旅行等。德国一些应用科学大学课程中理论教学、练习、实验时间分配可达1∶1∶1。为加强实践环节。学生小组独立完成的项目式学习学分占较大比例,项目来自于企业,真题真做。

课程组合上采用模块化,灵活多样。应用科学大学不是不学专业理论,它解决的是结合应用应当怎么学、学多少、学多深的问题,不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及产生之过程,而侧重专业理论的结论和用在何处、怎么用。所以,它就可以把我们认为专业理论要系统学习、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推到严密的教学体系重新整合,多门课程组合成模块。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欧洲标准学分规定了基本的教学路径,课堂教学并不占较大比例,而学生课外作业、社会实践和教师辅导占绝大部分,1个欧洲标准学分应包括不少于5小时的上课时间,不少于12小时的课外作业和社会实践,不少于7小时的老师辅导,1小时的考试。贯穿全程的项目式教学,促使学生花费更多经历自己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同样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课程越来越有必要重视与研究相关的科目,越来越有必要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毕业生的基本研究能力被认为有必要用来支持基于证据的实践。现代的专业人员将日益选择非传统的学习路径来掌握必要的技能,有专业知识的工作者需“充电”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研究被视为一座培养现代专业人士、更新与提高专业实践的桥梁。

 
我国应用型大学课程改革

广义的人才培养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层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培养方式、质量保障等方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既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不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需要普通高校在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时,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技能进步、区域产业升级转型、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人才成长规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抓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不断深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坚持需求导向,强调实践,这是应用型大学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

人才培养体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个体系建设,与传统的专科技术技能人才和本科层次学术型人才比较,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企业。在层次上, 应该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辅。在通道上,外部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相互沟通,与职业资格对接;内部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相互衔接,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既有充足的生源,也要有能升学的通道,让接受应用技术型教育的学生没有“天花板”。在属性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黄淮学院等一批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在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应用技术型大学要发挥大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优势,把企业的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建设到学校,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从而实现其换取企业更多的岗位实践机会。通过校企互聘工程师、技术员或教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水平。工程师、技术员、教师通过服务学校和企业,通过取长补短,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培养方案。地方高校应根据生源特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是要符合教育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全过程育人。二是在总学时上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应为达成培养目标服务。在理论上管用够用,课程上要去枝强干,要创新控制总学时的方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总学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根据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和岗位需要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个学习借鉴理念、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提升的艰苦过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用工程化技术应用视角,重新审视 “理论—实践、知识—技能、基础——应用”的课程顺序,并加以改变。以满足专业学习需要安排课程内容,打通理与实的界限,掌握是应用中的技术,而不是书本上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体系,要求逻辑清晰、链条清楚、四年不断。通过一组相关联的课程达到一个阶段的技术培养目标。

建议:研究教师怎么“教”,研究学生怎么“学”,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研究建立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新“质量观”;研究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研究行业企业的职场和工作岗位;研究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特色、优势,继承发展、扬长避短;研究欧洲发达国家应用科学大学的经验,学习借鉴;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封闭办学模式。

标准与评价。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根本是就业,应由社会和市场来评价,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初心,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的根本利益。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还要有教育体系内的毕业生的评价,评价是否达到预定的培养标准和目标,是育人和用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最终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在国内外有一些经验,但对于我国以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过程中,需要研究、探索的经验、方法、步骤还有很多,需要这些高校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为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