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上海街头骄阳似火,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者纷至沓来。
“我们就是想对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的顶层设计做出创新和突破”,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宋大成表示,“这次带了4位处级干部、院领导一起过来,就是想打破传统的机电专业建设模式,面向工业4.0大趋势和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创新专业建设。”
“如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做文章是我们本次关注的重点”,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王秀山表示,“我们在听中心组织的产业学院课程时,就组织了全校大讨论,希望学习像成都工业学院这样好的院校经验,努力在机制创新上做文章,并将好的做法模式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
来自24家机构的61位学员,带着对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和期待,在上海集结,参加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级研修班,同院校名师、企业大咖共同碰撞智能制造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的改革创新也提出鲜明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要始终同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坚持产科教融合。这是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通过本次的高级研修班,能够建立一套新的平台和机制,更好地引领、推动、助力我们的高校面向新时代,扬帆起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开班仪式致辞中,对这次高级研修班寄予厚望。
转眼研修班的日程已过半,学员在这次研修中遇见了哪些大咖?调研了哪些新场景?获得了怎样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大趋势,服务工业4.0大战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数字化转型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科技的发展,数字产业的发展,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出全方位的挑战。一方面,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要能满足数字经济对数字人才的规模、结构、能力需求,为数字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数字化也催化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教育场景的改造,到课程体系的重塑,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正在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流程创新。就学校形态角度来讲,数字化不仅是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同样也在成为教育的基础设施,也就是说,未来的大学,未来的学校不仅是建构在有形的基础上,更是建构在无形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之上。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志阳表示,身处全数字化旋涡,数智化的核心是可视化、可量化、可优化、实时化、精准化、人性化。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生产过程人、货、物和管理流程等要素组合的改变,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我们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探索基于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把握机会能力和领导力以及不确定性应对思维为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服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发挥财经院校“服务”学科优势,主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
同济大学工业4.0学习工厂实验室主任陈明表示,工业4.0概念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意味着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对整个价值创造链的组织和控制迈上新台阶,意味着从创意、订单,到研发、生产、终端客户产品交付, 再到废物循环利用,包括与之紧密联系的各服务行业,在各个阶段都能更好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智能制造过程要实现三大集成,即生产系统的纵向集成、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集成。
智能制造技术布局与行业思考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帅表示,机器人的研发希望坚持两点,一是坚持纵向技术布局,坚持生根技术布局。“杀手级应用”不是找来的,是生根一个领域,体会与用户不停的交谈,在不停的技术产品迭代过程中,对这个行业理解越来越深 ,慢慢领悟到的。如果没有生根纵向布局,很难把技术做好,产品做好,甚至教学做好;二是增加横向业务扩展,根据行业需求,找到“有用”的场景,与行业深度合作,探索产品和方案的雏形。应用场景是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关键,机器人应用场景应具备“高频、刚需、可替代”,抓住此类应用场景机器人公司才有生命力。
上海大学教授袁建军认为,工业机器人不是万能的,机器人不是带来失业的。机器人的发展和方向必须由人来引导;必须有思考,有节制,有反思。
高校应对工业4.0战略的行动方案
同济大学教授唐堂表示,德国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硕士均未开设独立的智能制造专业,专业改革大都在原来专业基础上进行内容合并或内容添加/改变,通过教授和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应对工业4.0新的课程供给能力,如添加了IT工业软件、机电一体化系统等课程。美国高校面对工业4.0也并未单独而是智能制造专业,而是逐步渗入智能化制造课程或者设置跨学科的制造类专业,通过传统(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智能化的选修课程应对智能制造。
上海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负责人、教授刘丽兰表示,机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智能制造工程是典型的新工科专业。上海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智能制造”内涵需求为导向,形成以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为核心,融入智能控制类/智能信息技术类课程,跨学科通识课程的新工科课程体系,打造“实践教学+竞教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联合+国际化”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路径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主任、教授何亚飞表示,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是一个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 高端智能装备等多学科、辐射智能制造 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电子通讯等多专业、包含多模块、多任务,集人才培养与培训、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向大平台化迈进的集成化、综合性的实训基地,旨在培养具备机械工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智能工厂(车间)从事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系统的规划、运营、管理及系统维护维修方面等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一线工程技术人才。
海尔COSMOPlat平台大数据专家谈晟认为,培养适应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所需的人才,创造一个共创共享的大规模定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集成化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中心。海尔在积极探索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为赋能中心。
相信随着研修班后续课程、调研的精心安排,学员们将收获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实战经验,为面向“十四五”的智能制造学科专业规划、建设与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下期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