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的内涵与边界
当前谈“应用型”,往往同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院、央属省属的行业特色高校、职业院校联在一起。在边界不清,内涵不确定情况下,就很难谈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定位和使命不同。
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简单地定义为——
以学科为基础,面向职业,以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方式培养(侧重知识应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人才。现实中,不同的院校因为服务范围(如全国、省域、市域等)、生源基础、师资水平(科研、实践能力)、校企资源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定位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大体来说,应用型教育体系由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应用技能型三个层次构成。
■ 应用研究型部分主要是研究型大学中的专业学院、研究型行业高校(双一流高校)、行业特色或专业应用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
■ 应用型部分则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包含职业本科院校);
■ 应用技能型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本报告重点的讨论是应用型教育体系中的中间层次,即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型院校。
应用型是高校类属,强调科学知识的应用,突出高校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知识的性质、来源、知识使用的过程以及使用的去处,具体来说就是突出科学知识的应用性、应用的方式以及师生人力资本构成中的实践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
具体来说,在当前,在应用型院校建设中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部分:
★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转型的核心,这是判断地方院校是否向应用型转变的试金石;
★ 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平台和相关机制是转型的关键,人才培养要放在这样的平台上,通过相应的机制进行;
★ 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产教融合和校企结合上,就需要院校的组织结构进行系统调整,以便起到转型的支撑作用;
★ 最后还要看转型的结果,即学生的能力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否是不一样的。
以上四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需要通盘去考虑。强调这四个方面,并不是说应用型科研和社会服务不重要;实际上,应用型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结合的深入开展,能够有力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实质性地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都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与服务导向
由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型高校,其办学的指向是地方性,即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解决当地企业的技术问题,为当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高校要解决的通常并不是学术前沿问题,更多的是科学理论或新技术如何在现实中应用,如何改进的问题,虽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会产生新技术,但很难在科学层面产生新发现或者说不是以追求新发现为目的的。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术发表,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创新,解决现实的问题常常还是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人才。
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本质属性是地方性。城市型和行业型都只是强调其服务的范围而已,城市型更强调其服务于所在城市的发展,解决其所在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新建的行业特色院校所服务的范围也主要是所在地的某个行业。相对于行业型、城市型来讲,地方性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服务范围与服务目标,甚至规定着学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并不是要脱离“地方”,恰恰是要强调如何嵌入“地方”,如何根植“地方”,打上地方的烙印。地方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突出,这就使得应用型高校的评价更复杂,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维度和指标,才能彰显其本质的特征和特色。
目前,国内的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强调国际化时,并没有强调应用导向,只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或者仅仅是让学生有些留学经历,这就与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简单地强调国际化就会把应用型做“空”了。
应用型院校评价标准。如何评价一所应用型学校,使之突出应用型和地方性的特点呢?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
第一,从基本条件、基本样貌勾勒高校的基本类型,主要考核点是学校的办学地位(是否明确为地方性与应用型)和办学宗旨(为当地服务)、组织结构与设施(是否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方式培养人才、开展应用研究)、师资来源与构成(如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占比)。
第二,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突出组织的活动、突出组织中群体行为的评价,主要关注点是人才的培养活动、教师的科研活动和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活动。
第三,是结果评价,就是看这些高校是否培养出了应用型人才,是否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促进作用,如知识转移方面、应用性科研和为当地服务方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