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陈锋: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学校形态变革

发布时间:2019-12-30                               来源:《人民教育》

信息时代,未来已来。

与知识和经验相关的一切遽然改变,“未来学校”开始成为国内外学校改革的热点词汇:传统学校架构如何改变?深层次的教育理念革新和流程再造怎样实现?

《人民教育》杂志近日刊发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学校形态变革》一文表示,学校已经站在形态变革的前夜。未来学校是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新型学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学校。未来学校将在四个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动力机制变革、维度场景变革、课程和评价变革、技术集成变革。这四个方面的变革,既必然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条件。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学校形态变革

陈锋

[摘要] 学校已经站在形态变革的前夜。未来学校是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新型学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学校。未来学校将在四个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动力机制变革、维度场景变革、课程和评价变革、技术集成变革。这四个方面的变革,既必然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条件。

[关键词]未来学校,形态变革,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 陈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北京,10000)


当前,传统工业社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迈进,而教育正经历着从推广普及到质量提升的长周期转变进程。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学校已经站在了形态变革的前夜。


基础教育改革的三大挑战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估算,从现在到2050年仅参加学历教育的学生就将超过6亿人;幼儿园和中小学今天培养的孩子就是2035年和2050年的主力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他们手中实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能力素质决定着我们国家在2035年和2050年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关于教育发展的眼光绝不能仅停留在当下,必须有勇气和能力看向2035、2050,甚至更远的未来。

基础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现在我们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体系的现代化、社会生态系统的支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5G以及区块链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得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地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上、对教育的要求上,社会需求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密切。


未来学校的图景

未来学校不会凭空产生,而是逐步创新、演进形成的。什么是未来学校?就是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新型学校,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学校。总体而言,未来学校将在四个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一是动力机制变革。动力机制变化是所有大时代变革中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教育和学校也概莫能外。其中,未来学校最为核心的转变是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力机制转向自下而上的创新动力机制。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是加速度发展的,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过去那种只靠执行文件和遵照上级指示办学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基层学校必须直面时代的变化,必须主动做出更多的决策以及时回应时代的诉求。另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所有重复性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和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将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因而需要使“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不仅成为教育理念,更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未来教育体系中,学习者、教师、学校和其他教育参与主体都必须成为创新的动力,才能形成教育的创新机制,推动教育加快向未来演变。

二是维度场景变革。传统学校教室的要素是黑板、桌椅、三尺讲台,它是静止的、封闭的、有限的场景。简而言之,传统学校的结构、模式、课程和教学方式都是基于三维空间来进行设定的。互联网、云计算、VR/AR/MR、人工智能的发展,突破了三维空间的限制,在这个意义上讲,从传统学校向未来学校的变革,本质上不是技术手段的变革,而是时空维度的变革,是从低维教育向高维教育的跃迁。正是这一变革,将会推动学校场景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向未来学校迈进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不断丰富场景的过程。这个场景的变革不仅基于原来的物理场景的进一步演变,也不仅基于数字化智能化场景的创设,更基于多维化整合场景的全面的革命性架构。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室是一个高维的、开放的、充满奇思妙想的魔幻剧场。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也会推动学习主体从“教师-学习者”的二维结构向“学习者-教师-人工智能”的三维结构演变。这两个方面的维度变化,都是决定未来学校形态的关键因素。这个过程必然导致学校的内在机制、学校的表现样式和教育体系的组织形式这三个基本层面都发生革命。

三是课程和评价变革。传统的教育体系里,知识由权威和专家生产,储存在图书或教材里,专家据此制定出课程体系,再由老师单向传递给学生;为了验证学生对所接收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需要组织考试,衡量的标准就是分数。但是今天,知识和信息世界的拓朴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们泛在地分布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内;学校的维度场景的深刻变革,改变了教育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也改变了课程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形式;学习者更加全面和个性化、多样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时代需求,需要课程供给结构和方式的改革。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重新定义课程。课程和教材将是学习者通向真实世界和创造未来更加美好世界的能力建构之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将全面重构学习者的测量和评价体系,发展出更加全面(德智体美劳)、更加精准(服务于每一个人的个性化)、更加综合(立体地反映学习者的素质和能力)、更加能动(激励和驱动自主学习)、更加持续(终身伴随、终身学习)的测量和评价系统,甚至进而推动人力资本定价体系的建立。

四是技术集成变革。5G、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以及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等前沿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而言是革命性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重构,同时它们也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因素。从本质上讲,当今时代的革命性技术不是用于加载在传统教育上的,而是用于推动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教育的变革。正是这些技术集成在一起的综合作用(而不是某项技术的独立作用),推动了教育的维度跃迁、场景的革命性创新、课程和测量评价技术的重新定义,为教育体系平台发展搭建技术基础,从而能够实现政府对教育的有效治理和发挥微观主体创新性的平衡,所有这些又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基础条件。将上述因素总结起来,意味着学校具备了实现系统性变革的可能,这是工业化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前景。对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而言,技术的变革一直在要求教育的变革,但这还不是未来学校;对学校的形态而言,不是技术的变革要求学校的变革,而是今天的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基础的革命为未来的学校准备了条件,而未来学校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实现更好地满足人类对更美好教育的需求和实现人的更好发展这个初心。


未来学校既要求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式,也为学习方式变革创造了条件

上述四个方面的变革,既必然地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条件。新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总体上来讲,表现为以驱动和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者全面的和个性化、多样化、创造性地发展为目标的灵巧学习方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宏观政策和体制改革的配套,但更重要的是广泛的基层实践和创新。如果这个创新需要指引的话,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标准,这也是新技术如何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标准。

第一,是否有利于强化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者的自我认知、自我设定、自我建构、自我评价、自我激励,既是学习者人格和能力发展的核心,也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强调这一原则,在于只有通过这一原则的实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和以能力、素养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目标。应试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是用教师、家长的自主性去替代学习者自主性,最终导致学习者自我认知的迷失和自主动力的丧失。教学活动本质上要围绕着驱动和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来进行,这正是课程、测量、评价以及管理的目的所在和改革方向。同样,维度跃迁、场景创新、技术应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因此,要特别警惕用新技术强化应试教育的模式,特别警惕新技术应用的结果是进一步替代学习的自主性,进一步导致孩子在技术中迷失自我。

第二,是否有利于强化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学习过程本质是个场效应,高质量的学习就意味着是高互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是在高互动的学习中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的主流学习方式之所以是以规模化、分级制和低互动为特征的,主要是因为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久而久之又形成了观念和制度的限制。今天,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社会进步,为发展具有更强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创造了广阔空间。强化学习的互动性,包括了拓展学习者的互动对象,如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父母,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自然,学习者与社会,学习者与学习世界,学习者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也包括逐步确立以高互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门类中突出游戏、劳动、创作、实验、实训、实践、辩论、竞赛、对抗、表演、演习、创业等学习方式的关键性作用并不断地加以科学组合和创新发展,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促进学习者不断增长知识、见识和能力。

第三,是否有利于强化学习过程的创新性。我们可以预期,在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创造性是人的最核心价值。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度复杂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理论范式。对于学习方式的改革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学习过程设定为一个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对已知的学习还是未知的探索,对学习者来说都是探索创新和在失败中不断成长的过程;二是把增长见识作为重要的前提,不断拓展学习者的视野,丰富学习者的感知,增加学习者的历练;三是要在思维和实践训练中促进学习者能力合成,使学习者能够综合地运用诸方面知识、见识和能力解决真实问题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建设,并进而促进所有课程以“思维-实践-创新”作主轴;四是强调团队、协同和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协同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这些需要综合地体现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学习组织方式和测量评价方式的改革之中。

实际上,这三个原则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沿着这三个方向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必然会推动整个课程结构的改革,即同时体现三个原则的融合性课程(融合多个学习目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多形式的场景组合、多类型的技术手段)会上升为更加主要甚至更加主导性的位置,也推动原有的单科性课程不仅关注自身的课程目标,也更加关注学习者发展这个总的目标。

今天,我们正处在从工业化时代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时代教育将居于更加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因而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不仅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更是占据全球未来教育竞争制高点、争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命运主导权的迫切要求。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方能开辟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