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学院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道路,贯彻“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以“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与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重心,铸造应用型特色之魂、立稳服务地方发展之根、强固产教融合之本,努力为新时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该学院已成为国家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自治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位。
南宁学院坚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打通行业、产业联系渠道,以“合作共赢利益共同体”创新思维,引入企业资源以“双主体办学”的合作机制开创协同育人新实践,破解资源约束型的民办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背负学科专业结构的历史包袱,以及缺乏行业背景与依托的不利条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南宁学院应用技术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
向新产业,创新专业集群建设
成立产业学院,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战略发展格局。南宁学院以“破解资源约束型高校发展的瓶颈”“落实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流程与模式的本质要求”两大问题意识呼应“开放式”办学理念。以“攀亲嫁接”模式建设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成立产业学院,基于华晟经世的教育技术与服务能力,以行业头部企业品牌牵引上下游企业共塑生态,输出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定向支撑,以内涵建设、过程协同将产教融合核心价值落地深植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中。
基于产业前沿,建设产学研环境。基于“利益共同体”创新思维,以“双主体办学”的合作机制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由华晟经世投资2000万建设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领域核心技术,具备可参观展示、可教学教研、可创新实践的,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信息技术产业实训平台,破解学校资金约束的困局。
改革创新组织形式,以“智力集群”支撑“专业集群”。以虚实结合方式整合学校部门职能,加强专业协同,推进机制创新和流程再造。以智力集群方式服务需求、以项目推进的方式,跨专业集合专才。与华晟经世联合组建混编型师资团队,双方共同在课程开发及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实施、行业工程应用创新及科研创新、师资能力提升、1+X证书落地、产业服务等6大领域推进专业集群内涵建设。破解专业建设发展的师资约束问题。
就业驱动专业,建设产业人才生态。成立行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行业人才发展支撑服务体系;以“协议”方式落实精准、均衡、高效的人才培养,改善行业人才急需紧缺状况,提升就业效率质量。与广西区内129家、外省26家通信行业企业,69家IT系统集成企业达成开展协同育人的教学共识,构建活跃的校企融合氛围,实现教学过程就是企业员工培养过程,就业过程就是服务企业人力资源过程。
契合产业发展,开发新课程、形成新专业。全面升级ICT专业课程体系,将线下课程全面转化为在线数字化课程资源,形成“省级开放课程”、“国家级开放课程”建设成果,赋能传统专业,为其他专业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建设“移动学习生态”和“基于专业的教育数据”
基于华晟智慧学习工场技术资源,秉承“智慧学习”“资源共享”“数据说话”的理念,为专业构建完整、成熟的信息化发展生态。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依托符合OBE模式的信息化平台,开展专业建设和管理。
▋ 供需对接:通过技术方法,广泛获取国内外行业规范、企业岗位及能力要求等信息,提取关键要素,提升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设计的制科学性。
▋ 结构设计: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资源条件等环节的内在支撑对应关系,确定数据模型,构建“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结构。
▋ 过程管理:依托在线平台,自动收集教育行为数据、结果数据等,实现人才培养“达成度”自动评价,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
▋ 举证体系:按照“国际认证标准”报告格式和证据体系,归纳业务流程、表单,通过自动归档来实现举证体系的构建。
技术赋能业务,提升教育教学效率效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于七大业务场景(专业与课程资源建设场景、线上线下教与学场景、师生协同与管理场景、创新创业场景、就业场景、数据共享与交换场景、数据分析与挖掘场景),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效率效果。
▋ 师资队伍 学校“教授引领、骨干支撑、双师结构、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现有自有专任教师516人,外聘教师348人,折合专任教师759.5人,生师比18.88:1。自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09人,占40.5%;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322人,占62.4%;双师双能型教师175人,占33.91%。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艺术大师以及企业技术专家等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骨干。
▋ 人才培养 学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应用型理论研究,促进办学理念向应用型转变,结集出版了《创新创业教育新体验》《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新体验》《应用型课程建设新体验》等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6部、《变道超车——新型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探索》专著1部。深化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思路向应用型转变,拥有广西重点学科1个,入选广西创优计划项目4个,建有自治区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6个;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向应用型转变,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开展了100门应用型示范课程和29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探索并形成6种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向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规格转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 立德树人 学校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近三年来,学校思政课教师参加教学类比赛或评比累计获得奖项1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项、自治区级奖项11项,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学校创建了“不孤志愿服务”德育品牌,培养学生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四导”(引导、倡导、指导、辅导)工作法为抓手,统筹“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 应用研究 学校重视开展应用研究工作。近三年来,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26项,经费总额888.84万元;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项28项;发表论文651篇,出版著作11部;师生申请专利共827件,专利授权159件。2017年,全校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区高校第11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第7位,学校荣获“南宁市专利工作突出单位”称号。在2018年中国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上,南宁学院在全国152所民办本科高校中位居第46位。
▋ 国际交流 学校将东盟国家和周边地区作为交流合作重点,搭建了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中心、南宁(东盟)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合作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学校共为泰国18所院校提供了城市轨道交通师资培训,接待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教育访问团53个,建立合作关系院校43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导,南宁学院牵头,名校、名企参与共建的“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实验室”项目已经启动建设。
建设智慧平台、专注服务专业发展
建设完成“OBE专业智慧管理、智慧学习、智能分析与改进”三大系统,通过大数据检索、爬取技术,建立线上人才培养结构,形成OBE专业发展的信息骨架。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学生习惯、学习资源、学习管理、学习质量评价和分析实现合作专业学生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讲师教学方式,将专业教学、教研全部构建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之上。
建设信息化专业数据平台,依据专业建设发展目标和评价维度,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发挥“数据”在过程管理、质量控制、教育改进、管理决策方面的核心作用
构建专业大数据体系,实现教与学全过程可视化,按照专业认证要求,设定质量评价模式和方法,探索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专业诊断和改进。
双向赋能,携手推动区域产业发展。赋能师资团队,依托行业项目课题资源,协同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产业智力支撑。基于产业学院及智慧学习工场,将学校、专业、行业、企业链接在一起,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打通企业项目需求,实现项目需求与服务的高匹配对接。另一方面,基于产业学院的成立,牵引中兴、华为、新华三在5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先平台,可以为教师与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构建良好的环境与平台,并快速迭代科研能力,实现横向科研成果的产出。
南宁学院始终践行“应用型、开放式”办学理念,构建基于“合作共赢利益共同体”的产教协同环境,形成体系化、制度化、契约化、互动共赢的良性发展态势,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服务,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通讯员 张景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