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10余个国际组织商讨通过了《北京共识》,倡议“要支持对与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的前沿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有效战略和实践,以期在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国际共同体”。
响应《北京共识》,“中-美-芬未来学校”启动
5月27日,为了响应《北京共识》的倡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美-芬三方工作坊暨“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芬兰驻北京大使馆教育与科学参赞Mari-Anna Suurmunne、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代表Eric Hamilton教授、赫尔辛基大学原副校长Hannele Niemi教授、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Elizabeth Birr Moje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Keith Devlin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共同启动“中-美-芬未来学校”。
此次活动开启了中、美、芬三方携手推进“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的新篇章。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共享优势资源,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
迎接人工智能挑战,共创美好未来教育
陈锋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要直面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将加快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未来学校的探索之中应更加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核心价值;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需要更多学科和技术的复合、更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更多地考虑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发展的关系。希望通过全世界共同的努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凸显人的价值,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未来教育要保证公平、灵活、有效
芬兰教育与科学参赞Mari-Anna Suurmunne认为:“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界和业界都带来了巨大影响,我们期望未来的教育要保证公平、灵活、有效,促进终身学习,让技术为人所用,实现人类长远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期待中、美、芬三方在未来学校项目中携手前行,促进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教育研究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框架协议达成,深化合作交流
期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分别签署了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心理学部将在心理建设与测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网络构建、新型家校(园)关系等方面开展合作;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芬兰有关机构和组织将在教学模式革新、教师职业发展、未来学校探索、创新教育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
主题报告深度探讨未来教育热点
本次中-美-芬三方工作坊还邀请了知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全球学习危机的解决方案”“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提高学校与企业中的学习质量与健康”“AI一对一辅助系统如何助力中国农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报告。
同时,设置了智能数据采集、智能导学、模拟与游戏、个性化学习四个主题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如何将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交流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现状、前景以及亟待开展的各项工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怀着对创造理想教育的共同初心,即便相隔万里,也能携手同行。相信在更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将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图景!
(通讯员 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