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基地 >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基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深度融合 助力转型

发布时间:2017-06-29                               来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个“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学院以战略定力统筹全局,借助中心优势平台,实现深入转型、特色转型,在应用型高校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闻名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承德市,其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2010年3月升格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个“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地方高校,是河北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校,是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现有39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20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地方高校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观大势、谋大事,不断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在战略思维、战略研究、战略管理和战略发展上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转型发展之路。

以战略的高度引领产教融合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明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校生存发展需求、服务学生需求”四个需求导向,确定“学生为本、内涵建设、应用导向、民族风格”的办学理念和“民族性、应用型、开放式”的总体办学定位,以实现向应用型转变,建设满族文化特色浓郁、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总体目标。

战略定位、方向、目标确定之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执行“一二三四”发展战略,即“打好一张民族牌,沿着师范与非师范教育两条转型轨道,坚持三步走目标(通过评估、完成转型、改建大学),实现特色、创新、品牌、跨越四个大发展”,同时,保持战略的科学性、延续性,并在继承中谋划创新。

以改革的深度拓宽产教融合

着力打造专业集群。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按照“以核建群、以院建群、以特建群”的思路,构建民族类、文化旅游类、教师教育类、大数据类、绿色生态类、经管类等六大专业集群,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网络协同四位一体协同之路。

大力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依据“定位体现应用性、设计体现实践性、实施体现统一性、评价体现多元性”的要求,尝试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工作室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学科竞赛以赛促学课程开发模式,基于校企合作企业化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实践性理论与实验结合课程开发模式”等应用型课程建设多元模式。

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施“14458”工程,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教师教育研究、培养培训、实践实训和信息技术支撑四个平台,实行与地方政府、省内外高校、承德市中小学幼儿园、国内外各种社会资源的协同,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综合化、一体化、开放化、信息化”理念,完成“八大”任务,做强做特教师教育专业,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2016年以来,学校借助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超级平台,先后入选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教育之弦”卓越创新联盟,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中英大使馆繁荣基金等项目,不断拓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宽度,激活转型外生动力。依托专业优势,成立承德发展研究院和避暑山庄研究院,建立以政府及相关部门出题目,学校搭建平台,规建中心给予支持的智库运行机制,对接学校转型工作部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有效结合。

以创新的锐度助力产教融合

学校坚持融入地方文化发展,确立了将满族非遗教学传承与实践作为突破口,突出民族性办学特色,真正落实学校“一张民族牌”的发展战略。制定《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制定学科、专业、课程、教研室、教师和学生成长5个规划。成立满族非遗教学传承与实践指导委员会,设立满族非遗教学传承中心、满族非遗研究中心、满族非遗展演中心、满非遗展览馆、满非遗活态传承基地以及满语研究所,聚焦满族非遗传承实践。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在教学中融入满语和满族非遗内容,构建满族文化课程体系,同时搭建满非遗平台,在宽城、丰宁等满族自治县建立了4个非遗实训实习基地,引进兼职专家和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进校担任指导大师,与满族剪纸、刺绣、布糊画、餐饮等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民族院校应有价值。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以战略定力统筹全局。借助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优势平台,抓住改革良好契机,实现深入转型、特色转型,逐步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大学,在应用型高校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李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