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如何打造教育现代化的 “试验田”?在这里给出方案

发布时间:2019-02-2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在中国的大地上积极开展教育变革,开辟未来教育形态变革的“试验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日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相关项目合作单位共赴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围绕“未来大学形态及变革领导力”开展了集中研讨,深入研判教育创新前沿趋势,观察思考教育变革一线行动,凝聚扩大教育创新核心圈与共享层。在中心汇聚创新要素,共同推动教育变革使命,

本次研讨会分为四个模块:“未来大学形态和变革领导力”、“未来大学的校园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及评价”“、”创新创业教育”。


重新定义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世界公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来到西交大来到西浦以后,我在大学管理理念上有很多改变,其中一个改变就是怎么让大学的校园任何一项活动都变成一个教育的环节,包括我们组织的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最终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世界公民。”

大学需要重新定义。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出现,社会将形成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赢。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教育,要赢得未来,世界需要一种全球的竞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要从过去的教授知识转变到帮助人类应对新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惟有保持“终身学习”。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注重学生的需求,启发学生自己成长。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世界公民,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把参与国际事务、影响和改变世界作为办学的终极目标,致力于把一般的孩子培养成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世界公民,培养成通晓国际规则、了解他国文化风俗、具有在国际市场上运作资源能力的国际人才。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教育模式的简单拷贝,而是扎根中国大地,不断思考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需求再来借鉴世界上已有不同类型的大学的优势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在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和规则的制定者,成为真正的“世界玩家”。

相比较记忆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未来将更加重要。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不应是指示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不是主导学生完成教育目标,而是为学生提供资源,帮助学生一起完成研究探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而是师生相互教育、相互学习。


大学的未来:用变革应对挑战

与会代表对未来教育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讨。

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战略总监 谭方:面对研究导向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产教融合企业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价值,服务教育产业。华晟将致力于以技术改变学习生态,以内容改变人才生态,提供面向研究导向型教育模式的教育内容产品和服务。

浙江科技学院老师 应卫平:人们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也经常焦虑,因为理想与现实总是背离的。然而,在这里,我从每一位领导和每一位老师的眼中看到了理想,感受到了真正的情怀,触摸到了美丽的诗与远方。或许,这就是大学的未来。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老师 于竞:没有人可以准确预知和描述未来20年甚至是10年教育会变成什么样,但教育无论怎么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本质追求不会变——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这一点必须贯彻始终,方能从容应对未来变革可能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西浦的教育现代化试验

作为知识性组织,西浦采用了扁平化网络组织架构,为学校师生学术活动打造友好、高效的服务平台。

平台的核心是董事会和高管团队,负责学校战略和日常运营。

外围是四大服务中心,保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中学术中心负责教学、科研和研究生事务,行政服务中心负责校办、财务、人力资源、校园发展与管理等事务,学生事务中心负责学生招生就业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信息事务中心负责品牌与市场、对外联络和服务、图书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事务。四大服务中心的共同职责是配合高层管理团队为全体师生及其教学与科研活动创建友好、高效的服务平台,以利于他们按照学术规律自由、创新性开展活动。

在学术上,为了实现学科交叉、互动创新,学校鼓励成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或研究院,为防止行政壁垒,除具有特殊性的商学院外,原则上不设立学院,而是建立学科群(the cluster of academic programmes ),通过学科群学术协商领导机制,实现学科建设谋划、教学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研究生培养提升,从而促进学科互动、共生、合作、融合和交叉创新。教学中心、各系是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协调单元,保证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日常运行。各跨学科和跨系的研究中心和院所,是根据研究者兴趣和需要形成的学科群间的研究协作单元。

西浦结构的突出特征是各系、研究院、所、中心与四大服务中心构成的服务支持平台之间没有直接的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界限清晰、良性互动。

首先,服务支持平台运用行政权力保证各种服务友好和高校,学术体系利用其学术权力按科学规律组织其活动。

其次,为保障学术者的学术自由和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互动,学校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如有校领导与师生的定期聚会、学术沙龙、网上渠道等互动平台。

最后,学校领导研究战略和规划学术资源分配由教授和专家组成委员会共同决定资源配置,行政权力不插手学术资源配置过程,但通过服务保障资源及时到位和使用。为了进一步强化学校研究导向的愿景和定位,吸收各方的学术建议,学校组建了“学术战略团队”(academic stfategy group, ASG),在学术事务副校长的协调下领导学校学术战略的探索, 并配合学术委员会及其下属各子委员会如研究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及系所组织落实。

为了给大学研究者提供互动的机会和平台,西浦在组织架构上设置跨学科的兴趣研究中心、所或院,在资源配置上鼓励并优先资助跨学校、跨学科的研究项目。


(通讯员  徐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