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对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做了全局性的系统设计,提出了整体性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路径。中高职院校如何扬起产教深度融合风帆?来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产教融合创新案例。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突出行业优势,融入集团化办学。
《意见》指出,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强调了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体作用。
学院先后隶属于浙江省机械工业厅和省机电集团,具备天然的行业优势,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2016年,依托浙江省机电集团,浙江省职教集团正式成立,包含了12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与50余个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院校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集团的核心成员,学院充分利用集团内各研究院、高新企业等资源,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企校互通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与融合,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结合产业发展,重构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意见》提出了“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必须紧贴产业,建立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
从2015年起,学院主动出击,围绕“智能制造”,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多方面入手,让人才培养从面向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一方面,学院实施“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专业开设新技术、传统优势技术、特色技能、机电背景复合型等专业方向,将原有的32个专业调整归并至22个专业,68个方向。另一方面,学院重构“专业基础+专业分向+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
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力义务关系明晰。
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在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进行试点,创新招生招工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标准;建立校企合作“六共同”育人机制,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打造“五位一体”平台。
《意见》提出了“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各地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实训基地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016年起,学院与德国FESTO、SAP等公司共建“浙江智造”省级实训基地。基地围绕“工业4.0”发展方向,建设了了1个智能工厂、5个技术促进中心,进一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新技术应用与培养,为智能制造培养合格人才。学院已立项了“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智能制造及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获得立项的3所高职院校之一。
开展协同创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意见》中也提出了“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学院立足行业办学和区位优势,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面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组织和扶持科研力量开展技术应用性研发,发挥在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强周边地区开展产学合作工作,推进教师技术服务与技术成果转让,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协同育人。
《意见》指出:“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
现代学徒制基本特征是“双重身份、双元实施、工学交替、岗位育人”。学院深入推进服装设计、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团队,完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相融合。
《意见》指出:“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推进集团实体化运作。”
2005年学院在全国率先组建了湖北电子信息、湖北现代制造、湖北旅游3个职教集团以及生物技术校企合作联盟,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通过制定集团章程,清晰界定集团性质、目标、任务及各方责权利。通过建立健全理事会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资源共享成本补偿制度、成员年度考核制度、成员加盟与退出制度等,推进产教密切互动。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让企业深度参与高职人才培养。
混合所有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重要表现形式。
学院2015年与都市丽人公司共建了湖北省第一个混合所有制学院——“都市丽人服装学院”,校企强强联手、双主体合作办学,共同所有、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收益,校企双方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就业、职业培训、科技研发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服装开发、营销、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技能大师进校园,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意见》明确“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
2016年学院成立了一个以80后校友名字命名的“朱卫峰工匠工作室”,为武汉市技能大师长动集团高级技师朱卫峰领衔的工作室配备了8名全职教师,同时在青年教师里选出3人与朱卫峰技能大师结成师徒对子,在职业素养、实操技能等方面,技能大师对“徒弟”进行持续技艺传授,教研室和技能大师的工作室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名师带徒、技术传授、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领军作用。学院还实施了“教师服务企业计划”,每个专业至少年均为企业提供一项技术改造或服务,以此倒逼教师队伍建设和技术服务水平提升。
科学设置专业,健全专业设置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
《意见》指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发设计、数字创意、现代运输交通、高效物流、融资租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学院不断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绿色低碳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建设,增强服务中国制造2025 的能力。逐步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加强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如3D打印专业第一届80名学生,在去年年中时毕业生就被“光谷”企业“抢定”。
校企共建实训研发平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实训基地建设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职业院校要想办法吸引企业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带到学校用于教学,以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在技术上保持同步。例如中兴通讯与职业院校合作,在全国共建了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兴通讯将生产性设备赠给学校,企业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组建混编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为中下游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共同为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教学培训。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学校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德国拜耳公司签订为期十年的合作办学协议,走上了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之路。通过校企“八共”,即校企共建对话机制、校企共组企业冠名班、校企共筑实训基地、校企共育教学团队、校企共培企业员工、校企共谋专业发展、校企共办技能大赛、校企共设奖励基金等,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建立校企对话机制,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基础保障。2002年,学校开始与企业共同组建企业冠名班,针对企业用人需求,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培训的无缝对接。先后与拜耳、赢创等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引进了先进的实训装备,还汲取企业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管理规范及安全环保意识。学校先后选派20多名专业教师赴德国拜耳、巴斯夫、赢创总部的培训基地学习先进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拜耳、巴斯夫、赢创等企业也派培训专家长驻学校,不仅参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还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开设专题讲座、示范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加速专业转型发展,邀请行业、企业及职教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如化学工艺专业,以德国联邦法令对化工操作员的规定要求为蓝本,结合我国特点,开发了“上海市具有国际水平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及8门核心课程,4门选修课程,并在拜耳、巴斯夫冠名班实施。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针对区域制造行业发展智能制造的趋势,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机电设备系统安装与调试”综合课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将工学结合贯穿于教学始终,并将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有机融合,构建起“基于双证融通的数控专业全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形成了“基于‘工作岛’情境的数控专业‘五员六步’”教学模式。为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海外商会(AHK)签订协议,引进德国AHK国际资格证书,并着手在我校机电、化工专业中开展AHK课程的本土化培训。这一系列专业建设举措,为学校专业转型升级打开了上升的通道,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与拜耳公司商定,每年共同举办由拜耳出资并冠名的 “拜耳”杯校园技能大赛,不仅为学校参加全国、上海市技能大赛锻炼了队伍,也促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体现在校企合作育人,上海化学工业区、拜耳公司、上海石化等企业先后在学校设立学生奖励助学基金、教师创新奖励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激励教师创新,成为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的又一体现。
(本文由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丁金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洪渠,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 高炬文章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