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中心负责人就《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接受专访

发布时间:2017-12-21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将对构建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工作格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与治理结构的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等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负责人就《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接受专访。


一、如何认识《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一)深化产教融合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两个重大的战略判断: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二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对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教育而言就是要让人民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主观需求。另一方面,新时代对人才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具有新使命和新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预计将有6亿学生进入教育系统,这些人就是未来社会主要劳动力,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培养这些人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这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客观要求。

《意见》紧紧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重点聚焦与就业市场、企业需求、创新创业直接相连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重点聚焦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落脚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服务供给,促进就业创业,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更畅通的就业渠道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民的主观需求和时代的客观要求,在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建立有机平衡,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努力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二)深化产教融合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的战略部署。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共同构成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合理有效流动,发挥各类智力优势,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有效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实施产教融合战略,这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

《意见》立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制造强国战略,统筹优化教育和产业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最终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深化产教融合是适应并引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们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时代,大数据、智能制造、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和技术迅速发展。这些新领域和新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迅速革新的同时,也将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培养这些领域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如今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路径就是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发展,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通道,也是教育形态变革的路径。一方面,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产教融合的机制可以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巨大动力。另一方面,这些新领域和新技术,将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未来教育和学校的变革,而产教融合则是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之一。

(四)深化产教融合是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句话颇为亮眼,让人倍感振奋,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是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就是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为了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乡村振兴、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世界一流军队、人才强国等,教育为实现这些强国提供服务和支撑。

《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同时通过发挥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心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生动展现了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

(五)深化产教融合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围绕推动产教融合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任务,产教融合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对高等教育和“双一流”建设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明确要求。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把出台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明确列入年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当前,虽然国家产教融合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产教融合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仍然处于初步阶段,还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要进一步梳理,还有一些重大的实践探索要进一步的推进,还有一些重大政策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意见》的出台,对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贯通融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了30项一揽子措施,有哪些重要突破?

第一,明确了“四位一体”的体系架构。《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完善顶层设计,强调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搭建“四位一体”的架构。

第二,将产教融合贯穿整个教育体系。《意见》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也强调“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层面,产教融合不仅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产教融合。

第三,倡导投资于人的理念,着眼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意见》提出“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要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提升人力资本中推动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第四,强调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意见》着眼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实行“引企入教”改革,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等,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为“引企入校”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建立价值共同体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

第五,构建发挥各方积极性的多元参与机制。《意见》在强调政府统筹作用和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行业组织协调和第三方服务的作用,支持中介组织和服务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相关的服务,通过构建“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化解校企合作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六,完善多方协同的动力机制。既要考虑学校层面,以产教融合项目为支撑和引领,又在企业层面有政策激励机制,同时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行业和企业的建设,构筑多方协同、协调推进的动力机制。

三、《意见》提出“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引企入教”,如何理解企业的教育价值?

在以往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强调高校应当主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企业提出社会责任要求,对企业的价值诉求考虑不够,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不深、校企合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将“价值链”统率全过程作为产教融合机制的核心。因此,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基于价值共同体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的价值诉求。

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这是对企业的教育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后作出的重要判断,也是基于企业竞争力对教育支撑需求作出的判断。第一,作为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从人才的岗位素养、职业能力到用人规格等,企业都是最重要、最直接、最敏感的需求主体,对供应方最有话语权。第二,企业是教育要素的有效供给方,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流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实教育场景,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是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的首席职业教师,企业的工业文化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第三,企业是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主战场,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实现渠道,是学校教育资源对接国家、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第一环节。综上所述,“引企入教”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重要资源的供应者,是引导学校办学方向和学科专业建设方向的重要动力,也是有能力、有资格参与学校治理的重要主体。因此,“引企入教”是打通产教融合的核心环节,舍此无法实现产教的全要素对接。当然,“引企入教”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核心是以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协同整合。

四、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围绕产教融合开展了哪些创新实践和探索?

中心成立以来,立足汇聚创新要素,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使命,围绕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对接国家教育改革需要,把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作为重要突破口,构筑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链、人才链和价值链,并为此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

第一,设计并推出先进技术产教融合引领性项目。中心先后开展了中兴ICT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项目、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学科专业领域的产教融合项目,搭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体系化运作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创新生态自我演化系统。

第二,构筑“一体两翼”国际教育合作创新网络。中心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历史使命,提出“一体两翼”的国际教育合作新理念,快速构筑产教融合国际合作集成平台,致力于成为全球教育影响力中心。所谓“一体两翼”,即以产教融合为主体,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两翼,以先进教育输入和本土化改造为基础,以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为核心模式,打造升级版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目前推出了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中美“彩虹计划”、中英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中荷、中芬、中爱合作稳步推进。

第三,开展理念创新与知识传播。中心在产教融合上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如大舰战略、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技术创新集合体、校区2.0、美学工业、智慧学习工场、平台对平台合作等,不断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实践创新与理念创新相互促进的机制上,形成了知识创新的新范式。以产教融合项目和高校产教融合创新试验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以协同创新为机制,以评估认证标准和先进课程为核心产品,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欧亚经济论坛教育分会等品牌论坛为载体、构建多层次的知识传播平台,为传播产教融合理念,推广产教融合模式和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产教融合政策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

五、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采取哪些主要举措落实《意见》精神?

一是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学习、研究与宣传。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把握产教融合的战略方向,学习领会《意见》精神,研究新时代教育变革和产教融合的发展规律;把产教融合作为核心机制,贯彻到汇聚创新要素,引领教育变革的各个环节;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开展系列的专题培训,解读《意见》精神,倡导融合发展的理念;组织开展系列课题研究,与世界银行等组织协同开展产教融合创新研究;充分挖掘产教融合的典型经验和案例,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和机制创新;继续办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和“一带一路”产教融合与企业国际化发展论坛;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二是搭建国家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服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加强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工程项目的指导,研究“双一流”重大项目建设的创新形态,突出服务新经济的导向,提高项目对学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发挥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出成果、出经验,深化“放管服”背景下的项目管理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实现产教全要素的精准对接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平台聚集资源和对接需求的能力。

三是围绕战略性产业和前沿科技开展产教融合创新试验,推动教育形态变革。对ICT、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已有项目进行深化和演化,构筑协同创新网络;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布局,构建更大生态、更多协同、更深融合的新模式,抓住智能社会历史性机遇,为世界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中国方案;设计智慧学习工场,推动大学形态变革,高等教育和职业改革的有引领性项目。同时,配合有关部门联合实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试点行业企业建设的探索,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指导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四是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网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是各国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的共同战略和基本规律,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教育、人才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中心将继续推动“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系列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深化实施中美、中英、中德、中荷、中爱、中芬等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构建“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的产教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教育和产能并肩“走出去”。

五是搭建产教融合金融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以来,已搭建了一个以产教融合为方向的金融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研究机构一起,联合开发了系列产教融合金融工具。目前,中心正在开展产教融合金融支持的专题研究,重点设计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产教融合战略性金融产品与服务,系统研究以培育教育投资热点和教育消费热点为主线的产教融合金融支持体制框架落地路径,探索民办院校投资机会及产教融合型企业上市的合规性障碍及对策建议,系统开展产教融合金融服务的产品库、工具箱和服务菜单的设计。

六是组织实施服务实体经济的“长城计划”。研究精准对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工作标准,建立长城工匠标准体系,开展在校生岗位能力培训;整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符合智慧学习工场设计理念的长城工匠训练营;构建技术技能人才认证体制机制,开展长城工匠认证,为学校提供菜单式的高质量技能培训,同时为企业一线骨干技术人员技能提升和产能过剩行业转岗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提供支持,为造就大批岗位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服务,使产教、校企更加紧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