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重要栏目 > 第四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第四期研讨班学员心得体会之一

发布时间:2015-12-22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大庆师范学院院长  徐克明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举办的本次专题研讨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培训内容充实、实用性强,既有教育部领导对转型发展的顶层指导,又有专家学者围绕转型的理论探索以及兄弟院校推进转型的实践经验,同时组织实地考察的两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也让人印象深刻,通过聆听讲座、现场观摩、研讨交流,我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观念、澄清了模糊认识、增强了转型发展信心。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为什么转型发展:必须从国家层面和高校自身发展实际分析转型动因

  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呼唤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一方面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对一线劳动者应具备的专业技术与职业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以及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两个方面共同促进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的结构、类型逐渐发生变化。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有清晰准确的判断,对自己的发展战略做出科学的选择。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办学优势、地域情况等不尽相同,推动转型发展既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引导,更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现实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不可墨守成规、更不可人云亦云,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转型发展的内驱动力问题,只有把转型的动因分析清楚,让广大教职员工信服,才能真正实现“要我转型”向“我要转型”的转变,才能形成人人为转型发展做贡献的生动局面。2010年,大庆师范学院经过反复研讨后做出了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主要基于三点考虑。首先,企业办学的特殊体制要求学校转型发展。大庆油田在石油石化行业的领军地位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但由于建校之初的师范教育定位与油田后续发展需要逐渐不相匹配,特别是油田所属中小学校划归地方后,如何把握住行业高校资源优势,调整学校的功能定位,更好地服务油田,成为学校必须破解的问题。基于对办学环境的重新认识和思考,面对油田新进毕业生必须进行职业技能再培训、油田建设中大量技术问题等待攻克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大庆油田需要的不是学术型大学而是应用型大学。其次,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呼唤学校转型发展。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两个服务面向”,在为石油石化行业服务的同时,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全国资源型转型试点城市,大庆市持续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构建“1+5”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集群产业和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重点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只有与大庆城市的转型发展同步合拍,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才能不断拓展学校发展的可为空间。再次,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化加速推进转型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开放化、专业化发展对于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政策支持上地方院校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加之多年来师范教育供大于求的市场压力,地方师范院校面临重重困难。我校开展了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供求专题调研工作,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生培养总量远远大于需求总量。黑龙江省共有八所本科高校培养师范生,年均招收师范生数量在10000人上下,年均录用师范生在3000人上下。因此,整合优势资源,凸显品牌特色,引导重复建设的师范教育力量向符合行业、地方发展需要的领域迈进,着力办好应用型专业,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们认为学校转型发展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只有加大力度推进转型才能在高等教育竞争中赢得先机,由于转型发展的理由充分合理,通过不断的宣传引导,逐步统一了师生的思想,得到了师生的支持和拥护。

  二、转型发展转什么:必须遵循高教规律借鉴已有办学经验明确转型方向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理论支撑、需要典型示范。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我国高教界所探讨与实践的应用型本科,应属于5A类教育,结合国内外高校的办学经验,我们认为,学校转型发展要根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沃土之中,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为主线,着力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将适应区域发展的程度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标准。在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本科教育的基本属性不能丢,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庆师范学院转型重点在四个方面推进。坚定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转型。学校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学校等各界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分析区域主导产业调整动态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把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注重提高专业的集中度,通过调整优化,打造了六大特色应用类专业群,每个学科专业群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对接,有效提高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契合度。同时,建立了学科专业调整的动态机制,定期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于与地方产业和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的专业坚决停办。抱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推动人才培养体系转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经验,探索将传统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机结合,统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把校地互动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极创新“嵌入式”、“订单式”、“校园互动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以创新课程建设为引领,根据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打破学科体系和课程间壁垒,紧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学科最新成果、行业企业实用先进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先进性。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施三个1/3模式(课堂讲授占1/3、校内开展的讲练结合占1/3、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占1/3),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实践教学改革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设置实践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推行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合作讨论式实验教学方法,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从方案设计、操作过程到数据整理与分析等都由学生自主实施。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上,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核,变单一闭卷考试为多元化考评,发挥了考核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推动科学研究工作转型。坚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重点围绕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咨询服务开展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同时建立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使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按照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加大力度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科研平台的建设整合了资源、集聚了优势,“十二五”期间科研项目经费与技术服务费合计5400多万元。完善能上能下的措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转型。教师队伍的转型是学校转型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应用型高校既要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又要有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既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提高,又要重视职业背景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发挥企业办学优势,积极拓宽教师来源的渠道,从企事业单位或行业技术部门引进技术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了解行业发展动向的企业技术人员到教学一线任教,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同时,重视职后培训,积极引导教师到企业等挂职锻炼,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此外,构建了合理的教师流动调节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考评,按照“非需即走”的竞争原则,对考评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及时换岗流动,建立激励教师的流动机制,保证整个教师队伍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

  三、转型发展怎么转:必须用系统顶层设计和有效管理机制推进转型发展

  学校的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实现办学各要素的转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促使办学各要素整体发力,有效避免短板效应。同时,需要内部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必须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引导、鼓励、支持、保护教师和管理干部推进转型的积极性。为了使全校上下明确转型方向、保障转型发展的系统性,学校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方案》,成为指导学校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为了配合转型发展学校出台一揽子改革措施,重点在管理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各学院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初步建立了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在职称评审、评先进优等各个环节凸显应用成果的价值。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教师岗位聘任制,加大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完善了校内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事务、业务工作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学院制改革,形成了二级学院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机制,使二级学院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增强了办学活力。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在“追赶型发展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中做出选择,必须认识到高校分工的必然性,理性地接受并按照分工思想明确学校的角色定位,努力将学校的发展定位落实到实践层面上,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