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心业务 > 调研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6-1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面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培养质量有待持续提高、医药创新能力要继续提升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合并高校医学院(部)管理体制机制、医教研协同发展情况,了解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机制与模式等内容,5月25日下午,邬国强副主任一行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开展调研。

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本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前身为德中双方合作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埃里希·宝隆博士任首任校长的德文医学堂,后发展成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整体逐步从上海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作为一所具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医学名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之一,是全国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是中德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全国首批同时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两所院校之一。

二、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学科发展现状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为基本遵循,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建设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国际前沿的重大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显著增强。

1. 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学科实力位居世界排名前列,医学学科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生殖健康研究所、口腔医学院以及10所临床学院(附属医院);设有15个本科专业,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管理进入A类,其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进入A+。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全部12个医学及相关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临床医学持续保持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前1‰。此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 学校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成果丰硕,医学科技工作成绩显著。近年来,学院坚持“四个面向”,组建科研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协同创新,实施“医+X”战略,涌现一批重要医学科技成果。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坚持面向国际医学科学前沿,面向健康中国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健康与科技对接、健康与社会对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构建和完善了覆盖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科研平台。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66个部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包括25个湖北省临床医学中心)等。累计获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湖北省创新群体29个。荣获国家三大科技奖30余项。2000年以来,医学院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计200余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35亿元。2018年以来,连续5年每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突破350项,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

3.附属医院医教研功能布局完善,助力培养一大批高质量医学卫生人才。近年来,学校事业蓬勃发展,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面腾飞,学校整合高水平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助力附属医院全面发展,附属医院在优化学科布局、改善学校声誉、推动社会服务、深化医教研协同等方面助益良多,也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同济医学院拥有7家高水平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中部地区医疗中心、区域终极诊疗医院,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2016年以来,按省校、市校共建共管模式,学院整合优质医疗教学资源,将7所有实力的专科医院和有特色的综合医院扩增为共建附属医院,新增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附属湖北肿瘤医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附属武汉金银潭医院。一流的医学教育必须要与一流的附属医院在医教研领域相互支撑,建院110余年来,同济医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附属医院在促进医学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附属医院重视临床医学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为重心、全医院育英才,致力于打造医德高尚、教学精湛的高素质临床教师队伍,全力推进临床医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医学院合校后管理架构逐渐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同济医学院合并20年后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2005年,也就是合校后的磨合期。2000年6月15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三所学校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委员会。第二个阶段是2005—2012年,也就是大学和医学院融合发展期。2005年以后,为加强大学对医学的领导,大学与医学院的职能部门全部融合,各个职能部门在医学院设立一个医科办公室,由大学直接管理医学院。2006年9月25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兼任委员会主任。调整同济医学院管理职能,同济医学院对外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医科,涵盖所有医科院系和附属医院。学校对医科院系和附属医院在行政和党务上实行直管体制。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以后,医学院的全面发展提升期。2014年,根据学校《关于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方案》精神,设立医学院综合办公室、医学学科与发展规划办公室、医学教务处、医学科研处、医学学生工作部(处)、医学研究生部(处)、医学总务处、医学保卫部(处)、医学工会等职能部门,以及医学院机关党总支。整体来看,医学院是在与大学融合的基础上再重新设计管理架构,医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日渐完善,医学院整体上呈现螺旋式发展,医学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三、下一步加强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医学教育要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面对新时代我国新医科建设吹响的号角,华中科技大学要充分发挥综合院校优势,促进学科协同创新发展,加强医文、医理、医工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高起点、高水平推动“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推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促进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2021年初,“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多学科交叉汇聚能够进一步激发医学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医师科学家科学前沿探索和引领性创新的能力,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深入推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应将临床学科建设与“互联网+”、精准医疗等变革结合起来,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步伐,通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临床开展合作,收集与分析临床生物相关信息和数据,发展医学信息学和数字化医学等领域,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撑服务。一是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推进基础、临床、公卫相结合的“小交叉”和医工、医信、医文、医理相融合的“大交叉”,强化医学板块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理工学科的协同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医疗仪器与装备、医疗器械研制、医用生物材料等领域谋求重大突破。二是以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医学创新中心,通过交叉学科研究生名额配置、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教授和临床主任医生互聘兼职等方面制度创新,真正打破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壁垒,同时发挥附属医院的主体优势,让更多的教授、医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医学学科发展的协同创新中来,让更多的高精尖技术走向临床应用。三是组建和培养交叉学科教师团队,探索推进基础和临床学科教师的双聘和融合,设立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以学科交叉研究为核心,构建创新型师资培养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和交流的学术氛围。

2.进一步完善医学院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63号文)提出,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34号文)进一步提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推进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共建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两个文件一脉相承,这是国务院历史上第一次连续三年发布两个促进医学教育发展的文件。自国务院63号文出台后,同济医学院根据国家文件精神,进一步修改了学校7号文《关于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方案》,医学院管理体制逐渐完善。华中科技大学在2016年9月成立了医科管理委员会,但医科管理委员会在统筹、协调和管理职能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未来,要在学校层面健全医学院管理体制机制,从进一步优化管理、统筹资源的角度改革和完善医院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医院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和职能。例如,浙江大学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担任主任的医院管理委员会,以协调学校、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关系,立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愿景来加强对附属医院发展的研究、统筹和指导,加强职能部门对附属医院的服务功能,推动医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协调附属医院间的合作,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学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三者之间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医院管理委员会还定期组织开展对附属医院的评估考核,引导附属医院从单纯注重规模扩张转变为以公益性为宗旨,以高水平人才集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管理运营带动高水平临床医疗服务的发展新模式,保证附属医院对教学、科研有效投入,让附属医院真正服务于医学教育,促进医学学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3.打造高水平医教研共同体,促进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医教研整合是世界一流医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其将临床、科研、教育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使临床治疗、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当前,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医学教育机构都拥有一流的附属医院,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等顶尖医院,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也在不断加强学校本部与附属医院的深度融合,形成高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协同共生发展模式。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但随着附属医院不断壮大发展,附属医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功能相对弱化,面对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未来要进一步完善附属医院管理体制,实现医学院与附属医院之间医教研的紧密融合。一是强化学科依托,健全医学院管理制度体系,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临床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着力提升附属医院教学科研水平,切实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如,出台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激励政策,将临床医护人员的教学绩效和科研水平纳入考核体系,加强附属医院重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功能导向,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促进医院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明显提升。二是深化医教研协同,以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为抓手,打造高水平的医教研共同体,加强各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基础与临床的协同,以及各个附属医院、学科与专科之间的协同。同时,要积极探索附属医院抱团发展、协同创新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形成相互交流和合作的长效机制。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八年制医学教育新发展。21世纪之初,为加快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在部分高校试点创办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就是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之一。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对八年制举办校进行系统调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每年招生人数接近1500人(其中同济医学院每年八年制医学招生在100人左右),已成为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尽管八年制医学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科研和临床潜能,部分八年制学生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有一批八年制毕业生成为了临床学科骨干,但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如缺乏相对明确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足,毕业后教育体系不完整等等。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八年制医学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承担着为国家加快医学教育改革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要任务。未来,同济医学院要把八年制医学教育当作学校“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来加强建设,要实现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条件,更要实现一流的管理,形成有利于一流人才培养成长的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同时要瞄准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汇集优质临床、科研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有机衔接,促进与专业学位制度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衔接,让学生接受毕业后阶段的高质量培养培训,为国家培养更多卓越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