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工作案例 发布时间:2022-04-01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一、摘要
2018年以来,在部党组领导下,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简称中心)统筹协调部内相关司局和17所部属高校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简称校区)建设。2020年克拉玛依校区首届435名本科毕业生中,118人选择留疆就业;2021年,382名就业毕业生中有226人(59.2%)留疆工作。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留疆工作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鼓励他们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既是对校区建设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援建工作的认可。4年来的援建工作,彰显了援建各方的情怀与担当,对实现依法治疆、促进团结稳疆、推动文化润疆、助力富民兴疆、实现长期建疆的战略谋划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工作背景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党组批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建立校区,校区既是克拉玛依市的首所本科院校,也是落地新疆的首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区建设初期,面临招不到老师、留不住人才的难题,经管、外语、计算机等西部地区人才紧缺的专业在建设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2018年以来,在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发展规划司的指导支持下,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密切配合,协调17所直属高校对口支援校区建设。
图1 以校区景观为背景的17所援建高校校徽合集
三、主要做法
(一)讲政治、勇担当,把对口支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点推进,为党分忧、为新疆谋发展。部党组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在新疆建立校区,是教育部党组服务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新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同志3次出席协调会,靠前指挥、亲自督战,多次亲自组织会议、多次作出批示,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算大账、不算小账,把校区建设作为党和国家赋予学校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强化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积极协调规划司、教师司、离退休干部局等相关司局的力量,为校区争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基于校区发展需要,扩大援建队伍,援建高校从14所、增加到15所、再增加到17所(截至2022年3月)。狠抓落实求实效。中心除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外,把支援工作作为“司长风采项目”重点推进和落实。强化宣传凝聚共识。中心组织撰写《唱响教育援疆的克拉玛依之歌》等9篇文章,在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报等平台上宣传。
图2 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校区召开
(二)发挥规划和平台资源优势,为校区扎根新疆、扎根西部提供支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推动校区扎根新疆、扎根西部办大学是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共同使命。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孙尧同志关于 “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配强师资队伍、明确发展定位”的工作部署, 2020年协同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思路、2021年协同制定了校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方案。发挥产教融合平台资源优势。在校区现有的产教融合基础上,协助设计、成立了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邀请校区作为国际产学研用会议(西安)的共同承办方,承办了能源化工产学研用分论坛。
(三)坚持党建与援建工作融合,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质量推进援建工作出实效。中心办公室是援建工作的统筹协调部门,援建工作刚启动,办公室党支部就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支部建立了红色“1+1”党建模式。2018年以“学宪崇宪守宪 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2019年以 “栉风沐雨秉赤诚初心 砥砺奋进迎百年五·四”为主题、2021年以“百年潮涌忆先烈 明理增信守初心”为主题,联合开展了党建活动。通过党建活动,强化了共同目标和“一家人”意识,进一步激发了担当精神、凝聚了援建的强大合力,推动党建与援建工作从融入、融通到融合,为扎实推进援建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图3 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开展党日活动
四、实际成效
(一)教师培养“造血”功能明显增强。2018年以来,选派114名教师,累计承担270余门、18000余课时的课程教学。援建教师利用自身丰厚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校区青年教师,帮助建立了教学科研团队。
图4 中国政法大学援建教师张东在为学生上课
(二)银龄教师讲学平台初见成效。截至2021年12月,配合校区招聘银龄教师63人,建立了银龄教师专家库,缓解校区师资总量不足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校区青年教师队伍成长。
(三)协同创新平台稳步搭建。成立“新丝路”联合研究院、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校区与驻疆企业及援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企业培训、创新创业、文化共建等方面全面深度合作。
(四)学生交流逐步常态化。截至2021年12月,校区已与9所援建高校签订交流学生选派协议,共选派163学生赴援建高校交流学习1年,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