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师说课改丨余祖光:探索文化回应式教学之路

发布时间:2021-11-18                               来源:课程邦

11月6日上午,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的“师说课改”公益云讲坛通过智课堂平台在线举行,吸引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等2000余人在线参与交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余祖光研究员应邀作探索文化回应式教学之路》专题报告。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张振笋主持活动。

▼ 扫码观看回放▼

以文化方式破解教学难题

当下,职业院校教学中尚待破解的一个痛点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抬头、低头玩手机和打瞌睡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即使有优美校园环境、先进教学设备、不错的师资条件,教学质量也不容乐观。仅以农村、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免费进中职和80%以上高职生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就断言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恐怕为时尚早。虽然,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有资源配置制度和政策支撑,政策效果也会因教学短板不给力而缩水。新时代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都直指公平和质量。决策层的意见和职业院校的实践体验,都逐渐感到增加文化内涵,是在教学层面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一招。

在上下求索、内外比较之中,我们发现文化回应式教学(CRT)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改革措施。发达国家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曾主要针对一些弱势和移民群体子女的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后来扩展到更加广泛的服务范围。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化,使这种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一方面以缩小教育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寻求文化融合;一方面教育教学关注点从重知识技能到强调心理情感,再到重视社会文化层面的提升、完善,体现了对教育文化本源的回归。文化回应式教学鲜明的宗旨在于,为没有接受过充分公共教育服务的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其提升学业成绩和改善学校表现。其教育理念、原则和策略渗透着文化育人的精神和做法。

文化回应式教学基本原则

文化回应式教学认为经济、社会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和学校表现不佳问题主要由经济社会差距造成,视这些学生为文化差异的学生,并应给予同等尊重、更多的关怀和服务。其秉持以下原则:

一是对来自不同背景学生的文化予以肯定并将其中积极部分作为教学资源而非学习障碍;通过对其文化身份认同,让学生得到尊重、提升自身文化主体意识并树立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注重在学生家庭、社区和学校经历,抽象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之间架设有意义的“桥梁”,便于学生在原有社会文化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

三是采用与学生群体兴趣、学习风格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身份去感知、理解和认识世界,吸收价值观、实际技术和形成习惯,教学要利用他们的文化优势。

四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文化成长,主要表现于认识和赞美来自家庭和家乡的母文化,了解和包容他人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感恩父母、热爱家乡,进而融入热爱社会主义、爱国爱党的主流文化。

五是将来自学生社会阶层和族群的学习需要和文化经验引进补充教材,发挥其学习的“脚手架”作用,使新的内容学习更易接受、更有意义和文化相关性。要让学生看到,在课程内容中也有自己所属群体的优秀人物及其社会贡献。

上述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既表现在教师、学生、其他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文化主体的文化回应力,又表现在课程教材、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等文化载体所体现的文化回应力,由此得名为文化回应式教学。

文化回应式教学的实践价值

采取这一教学方式,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正确的教学文化观,具体表现是要摒弃对学生的刻板印象、低期望、忽视态度甚至歧视行为。教师的文化回应能力,包括多元文化知识和教学中的文化敏感力、关爱力和文化协调力。教师要有一只文化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文化与学生文化的不同,能够自我反思以理解包容不同文化,营造好跨文化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要缩小师生权力距离,在教学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照顾,寻求并利用学生已有文化经验与语言资源,让其体验到教学参与感和学习进步的获得感,以实现学习成绩与社会文化的同步发展。

不论是提高外部适应功能,还是落实新时代教育提升自身质量和公平的要求,比较研究与试验都是有益和可行的。但注意既要文明互鉴,又要把握批评性借鉴的正确政治方向,建立师生对工农劳动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发挥文化回应教学与其他先进教学方式的合力,助力“三教改革”,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公平的战略要求做出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