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教育、学校规划建设 > 区域教育、 学校规划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丨公开课笔记⑲

发布时间:2020-07-02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做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间节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高等教育跨入世界标准(毛入学率50%以上)的普及阶段。

发展成就及规划经验的回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教育为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强国的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2年开始较快发展,1998年达到9.76%。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计划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事实上,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2002年已经跃过15%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调研发现了“重要战略机遇期”:2009年后,高教适龄人口将连年下降,2016年18岁人口数由2008年高峰期的2600万降至1600万人左右,2020年18岁-22岁高教适龄人口数正位于低谷期。


由此预测:如果我国高校招生数每年增长4%以下,大体年增加20万人左右,2020年高校招生数就将达到850万左右(是18岁人口的半数多些),有望达到毛入学率50%的发展目标。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如期”进入普及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这是做好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背景和依据。

教育现代化前景的展望

4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总是超过预想。面向2035,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已经十分清晰:假设适龄人口数没有过大增长,高等教育招生数如果每年增长1-3个百分点,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在65%-95%之间,考虑适龄人口数量、高中教育普及程度等因素,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当有望达到80%左右,而且其增长部分将继续由各类新建院校完成。现有高校只有学科专业招生计划的调整,基本没有总量增长需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总体目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具体要求: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三个关键点:“力促公平”、“增强有用性”、“提升教师质量” 。

依据普及化趋势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面向2035,坚持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必须依照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十四五”高等教育规划的核心任务。


大学治理结构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世界范围内,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的改革趋势,值得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公报的第一主题是“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强调高等教育的“自主权是以确保质量、实用、有效、透明和社会责任的方式履行学校各种使命所必需的条件”。伯顿·克拉克(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家)及时总结了普及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自治的大学,当他们决心改革,决定对于他们如何组成和如何面对内部外部需求做出探索和试验的积极反应时,才能成为主动的大学(《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 

创业型大学,凭自己的力量,在积极探索如何干好事业的思考中创新,寻求组织特征的实质性转变,寻求成为站得住脚的大学,并以创业态度和精神引导积极行动。创新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转型——指向基层经过深思熟虑的努力,指向导致改变组织形态的行动,即保证学术价值指导转型,能够形成新的组织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有组织的创新和集体的创业行动。

深化改革的五个要素: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扩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价值观和信念)。



大学书记校长的职业化角色定位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确保高等学校具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的关键。党委领导和参与大学的战略管理和依法行政,这是对校长依法依规实施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科学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大学绝不能形成“自治”名义下的个别人专权,必须有反映社会公共利益的各方代表参与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行政领导及管理队伍要自觉提高职业化水平,尽早以专家身份主持好学校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第五项修炼》关于组织学习的五个要点: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心智模式、共同愿景、自我超越。高校在研制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应力争实现“提升教职工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


推进高校大数据管理的艰巨任务


在十四五规划的研制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监控及成效分析,应注意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帮助我们办好要事、抓好大事、做好实事。《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实际开启着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核心是预测,一是提供更多的数据给我们分析,甚至可以处理某个方面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二是可供研究数据之多,会促使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数据的精确度;三是使用数据分析时,我们可能更注重发现相关性,而不再执着于寻找因果关系。

此外,要关注大数据在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动态优化中发挥作用。疫情推动的在线教育,疫情后能后变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新常态,推进“互联网+教育”,高校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抓。

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

普及化阶段高等学校在人力资源结构上会有很大变化,优化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行政服务人员的配比结构,应做好系统分析。


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努力方向


【资料】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赵炬明教授的研究:1950年至1980年美国大学有很大差别。1975年至2005年,美国大学管理职位类别如校长、学术副校长、校长助理等增加85%,专业管理人员增加240%,但大学教师(faculty)只增加了51%。其中,终身职和终身轨道职教师比例从1975年的57%下降到2007年的31%,非终身职教师比例大大增加,目前已接近69%,且大多数非终身职教师是兼职教师。学会调研发现的最新数据:哥伦比亚大学4000专职教师,8000兼职教师。明确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基本任务,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程,不仅是某些部门的事情,而需要系统的整体的去研究学校的人力资源到底应该如何布局。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开始大规模引进美国高校管理。一个明显标志是,高校争先恐后地把“人事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于是,一种系统地规划、建设、培育和发展教师队伍的思想开始出现。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世纪以来,伴随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增加了一百多万人。展望2035年中国高等教育达到中等普及程度的现代化愿景,全国高校应当还会持续补充一百万教师。切实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及能力,对于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调研发现:部属高校发展规划中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鼓励政策不够鲜明;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制度设计偏宏观性、整体性设计,具体政策的针对性、系统性不足;教师对本校教学专业化发展制度与具体政策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不高。


切实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案例1:西安交通大学将教师发展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致力于建立“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师发展体系。已形成“入职培训—助教锻炼—首开课培训—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研修—教学竞赛”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的培养体系。


案例2:汕头大学引入CDIO(集构思、设计、实践、运作为一体)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同时推进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实践、“整合思维”教育的系统教学设计改革实践,等等一系列国际化的教改实验项目,让教师在国际化教改项目实践中学习新理念、实践新方法、参与课程设计、开展教学学术研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思想,而是要时时付诸实践并接受检验,这对于整体提升全校教师的国际化专业发展水平,具有深刻影响力和持久推动作用。

总之,做好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是实现2035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