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功能
体育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伴而生的文明产物和文化形态,在人类发展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关于体育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提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蔡元培先生在体育教育方面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在社会中容易取得成功?
无论是在情感上、意志上,还是人格上,都体现了体育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曾在《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在社会中容易取得成功》中提出,运动员出身的人所具备的3个特殊的心理素质: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懂得如何去竞争;懂得团队合作。
(二)运动对人格的影响
表1 校园足球活动对人格影响统计分析
如表1所示,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从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维度来考察校园足球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能否对被试人格特质的某个维度产生显著的影响。我们在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里边选取了两所学校,共计45人参与干预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在尽责性维度以及开放性维度上,其检验结果都是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
(三)运动对大脑的影响
1.运动平衡大脑
运动首先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是它可以直接有效的调节神经质的水平。首先是提升了血清素的水平,它的功能主要是控制情绪,尤其是坏情绪,比如冲动、愤怒以及攻击性行为。当我们在适量运动之后,血清素水平会提升,这有利于控制我们的坏情绪,尤其是可以有效的缓解冲动、愤怒甚至是攻击行为。其次,调节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是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认知、动机及觉醒状态。通过运动,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提升注意水平,改善认知效率,调节觉醒状态。最后,促使多巴胺的分泌。运动不仅可以调解情绪也可以影响学习能力、奖励系统(满足感)、注意力和运动。有研究表明,跑1600米与服用小剂量的百忧解和极小计量的利他林一样,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包括现在在戒毒和心理治疗领域里,都会用运动的方式来进行辅助治疗。
2.运动改造大脑
突触可塑性: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通过不断重复激活或者练习,会让突触自发肿胀,建立更强的联系。
BDNF:运动可以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产生,它作为大脑内合成的蛋白质,负责建立和保养神经细胞回路,是“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
神经新生:通过老鼠的运动干预,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促进BDNF的增长,同时还可以诱发神经新生。运动后的老鼠,其海马体中新干细胞的数量是不运动老鼠的2倍。
图1 不同体适能水平人群双侧海马区容量
研究结果表明,高体适能水平和低体适能水平在海马区的容量具有明显的区别,左边是低体适能人群的海马体容量,右侧是高体适能,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大脑结构上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由此可知,运动对大脑功能的促进作用。
图2 体适能水平与数学成绩相关性分析
美国加州教育部关于运动和学业成就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开展了大样本研究,约有884,715名五年级、七年级以及九年级的学生参与了标准化学业成就测试以及体适能水平测试,以此来探讨二者的关联性。如图2所示,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体适能水平与被试的数学成绩存在关联。横坐标反映的是被试的体适能的水平,纵坐标呈现的是被试的数学成绩。但无论是五年级、七年级还是九年级,都呈现出一致性的趋势,即体能水平与数学成绩存在正相关。
图3 体适能水平与文学水平相关性分析
同样,三个年级的文学水平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其体适能水平与文学水平实正相关。
图4 体适能水平与阅读能力相关性分析
如图4所示,阅读能力的得分随着体适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随着体适能水平的下降而下降。
表2 单次运动对认知影响的效果量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与学业成就存在正相关,那么,单次运动是否与我们的认知能力也存在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单次运动即可“聪明”10%。也就是说,在运动中,运动后即刻以及运动后一段时间都对记忆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效果量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责任
(一)政策要求。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
(二)青少年体质的状况。从1985年—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相关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在全国中小学中,近视眼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断上升。这种情况在城市里,男生表现的更为明显,视力不良率到了初中阶段已经达到了67%。这种情况在2011—2019年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遏制和缓解,但没有产生实质性的转变,所以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大趋势和面临的种紧迫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转变,所以我们看到国家也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文件。
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
(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1.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第一,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体育课被文化课程占用的现象或许不再出现。第二,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通过掌握运动技能,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提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可见运动技能作为核心要求在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要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技能。通过基础教育的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的技能。除此之外,还有1+1,即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都纳入到学校体育改革当中。
2.全面改善教学条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教学条件包括软性条件和硬性条件。要改进学校体育的工作,首先是人,特别是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尤其是在大中小学,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教练员岗位。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各个地区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权利状况,重视这方面的投入,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如果条件不具备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来改善教学条件。
3.积极完善评价机制。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体育教师一直是被边缘化的群体,要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等任务计入工作量。
4.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制度保障。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减轻学校和教师的顾虑和担忧。营造社会氛围。全国各地要加强宣传,改变对学校体育的偏见,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中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建设学校代表队;支持大中小学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体育高等院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大力培育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
(三)从2个重要文件看学校体育工作要点
第一,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培养、保障、评价。第二,要以项目为抓手,以俱乐部、运动队方式组织学生训练、比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实现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的目标。第三,赛事。它实现学校体育功能的核心的要素。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坚强意志。
(四)学校体育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体育还存在着功利化、形式化、空心化、工具化的现象。三大球进校园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有些学校让学生举着足球做体操,足球场上做篮球操,摆POSE等,这都不是项目本身最核心的价值体现,也没有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应该通过比赛恢复三大球应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在比赛当中获得技术的运用和掌握,学会争取成功,面对失败。让学生真正的享受到项目所带来的乐趣,形成发自内心的喜爱运动,保持锻炼的好习惯。
(五)让体育教学和训练回归项目本源
体育教学和训练应该回归技能的培养和竞赛能力的提升,其核心还是围绕技术、体能和战术,三者都涵盖了心理能力方面的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更多的侧重技术,但无论如何都是围绕技术的运用、技能的提升以及比赛能力的提升来开展体育教学。放眼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体育教育,让孩子真正地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