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世界的教育提供了中国经验。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取得了跨越提升。据2018年统计,专任教师1672.85万人,比1949年98.6万增加了近16.5倍,平均每年递增22.2%,为大中小幼学生提供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结构: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大大改善了教师资源配置。从师生比、年龄、职称结构都有很大的改善。中青年教师是成为主要的力量。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现在也有了正高级的职称,而且比例也在大幅的在提升。三是质量: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从1978年到2018年教师学历合格率,初中从9.8%提升到的99.86%;高中45.9%提升到98.41%。2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1%。四是地位待遇:显著提升。调整优化结构,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促进了教师地位待遇的提升。国家教师荣誉制度不断健全,“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设置,让教师地位待遇更加受尊重、受关注。
过去队伍建设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曲折前行
1949—1965年:改造时期的特征。第一,改造知识分子,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加强师范教育,确保每省建一所师范类院校;第三,逐步建立统一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第四,1957年“整风与反右”对教师队伍造成了很大冲击。
1966—1978年重创时期的特征。第一,师范教育体系被严重削弱;第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严重混乱;第三,师道尊严遭受严重冲击,教师感情受重伤。
1978—1993年:恢复时期的特征。第一,重建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保证中小学稳定的师资来源;第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专业素养;第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倡导尊师重教,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1993—2012年:法制化建设时期的特征。第一,以法规的形式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第二,建立了教师的任职资格等制度;第三,关注教师队伍的数量增长和工资待遇保障。
现在队伍建设特征
大背景: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教师队伍建设体现了教育地位从“民生”到“两个大计”匹配的显著特征。深刻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内涵,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与教师提出的新命题:一是国家层面对教育的重新定位、二是新时代教育必须的“九个”坚持、三是国家层面对教育的重新定位教育方针的新要求、四是对教师的新定位和要求(依靠谁来培养人)。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时,号召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具体特征
1.更加突出教师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肯定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以及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中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教师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提升到空前高度。
2.更加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整体设计。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从哪里来”到“到哪里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先后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
3.更加凸显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文件,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师德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4.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推动教师教育振兴,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5.更加完善管理制度。教育部印发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校长园长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并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能力。
未来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及保障体系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描绘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也提出了未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提出了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七大任务就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建设重点
重点一:重师德。师德要求与职业认同感、专业精神的建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与育人。加强政治素养建设。
重点二:兴师范。一方面是教师供给不足数量上的欠帐,另一方面是现在对老师的质量要求标准又特别高,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在兴师范的过程中,回答的是三个问题,谁来当老师?这个教师的来源从哪里来?标准怎么建设?就谁来当老师现在培养的问题,我们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那谁来培养呢?谁来培养就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体系的重建。那谁来保障?那就是政策体系加以保障。着力破解的难题:(1)教师来源不足。如北京市市招收师范生规模约2000人,实际每年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毕业生只有1600人左右。当前占每年需求量的不足三分之一。(2)师范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需要,师范教育需要振兴。(3)校长队伍、干部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高标准的要求。
重点三:夯能力。各级各类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卓越(名)校长(园长)教师研修、农村校长教师研修、专项学习研修提高教师的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拥抱技术革命精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在立德树人的统领下,协同各方资源与服务,满足动态变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形成更优水平、更高层次的教育供给。
要体现七个转变:第一,在策略上,从以学科为主转变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育人为主;第二,在内容上,从以教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育人为主;第三,在方式上,从单一主体为主转变为全社会协同为主;第四,在节奏上,从在教育中相对固定为主转变为灵活及时为主;第五,从管理上,从事后监管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为主;第六,在地域上,重属地为主转变为属地和跨区域相结合;第七,渗透在学科教学、学校的治理结构、德育活动,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领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德,在空间上,从实现空间为主转变为现实和虚拟空间相结合。这七个转变要落实在育人工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这是所有老师的职之所在,也是我们改革真正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要转变未来育人方式,打破各种边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转变育人方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重点四:破瓶颈。一是编制问题,编制决定了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教师队伍中“教非所学”的现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个现象是比较明显的。“教非所学”是指他学习的专业和他教学的学科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一个非专业的人教了一个专业的学科。三是存在结构性的缺编,比如说音、体、美的老师,史、地、生的老师,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因为结构性的缺编,老师要带好多课。四是职称问题也就是教师的职业发展的通道。对我们国家来讲这个问题是比较严峻的,是在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中。
重点五:提待遇。在未来我们国家的教师队伍建设中,一是教育投入的结构如何调整,现在教育投入已经达到了GDP的4%,到底投在哪里是合适的?二是观物还是观人?是投在物的身上,还是投在人的身上,这和财政制度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的专业人员是从事复杂劳动,提供较高的薪酬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条件保障,对于教师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六:强脱贫。尽管我国现在是全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仍然不平衡。欠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大的农村、山区、海岛、以及边远地区。所以,一是脱教师队伍的贫,提高教师待遇。二是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对老师设置系列专业提升的培训计划。
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是基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把教师队伍作为学校里的第一资源。
2.经费保障是关键。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3.技术是手段。建立教师队伍建设定期质量监测机制。定期监测教师队伍整体情况,建立教师队伍建设信息系统,为每一名教师的发展状况建立电子档案,对教师队伍需求的预测、队伍的规模、结构的优化、专业发展水平进行监测,掌握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发展情况,为教师队伍建设决策提供基础性依据。
4.专业支持是智库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支持机构的建设,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科研机构、教研机构、培训机构、高校师范生培养机构、督学机构五支机构是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些机构对教师队伍建设在政策研究、教师培养、教学指导、课程改革等方面质量保障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整体规划和设计,重点支持培育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科研机构、教学研究机构、培训机构、高校师范生培养机构、督学机构等专业机构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