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育政策
美育是什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战国时期的文人雅士对自己的要求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和“礼”都和我们的艺术教育密切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对美育的重视由来已久。美育思想的正式提出一般认为是源于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席勒,他在《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个名词。1901年,蔡元培先生、王国维先生把“美育”这个概念带到了我们国内的教育圈,从此美育得到了教育界非常高的重视。所以,古今中外对关于“美育”的提法实际上是由来已久的。
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是什么时候被提出来的?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1949年,我们最初提出来的教育方针是新民主主义方针,提倡以新民主主义为主,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7年提出来三育教育方针: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个时期没有明确的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而是把美育融合在德育里,在德育里强调美育。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致沿用了原有的教育方针,但在文字上做了重要修改,特别是在“德、智、体”后面加上了“等方面”,实际上这个“等方面”也蕴含着美育即将呼之欲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正式的把“美”放入教育方针,提出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五育并举”。
美育什么时候开始被重视?美育的定义和价值。虽然在历史上美育由来已久,但是一直到近些年美育的被重视程度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我们国家关于美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以及具体措施。意见中指出从2015年起,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希望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18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同时,也非常清晰地提出了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经过五年的初步实施和酝酿,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和《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更加清晰地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对美育、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长期以来,受到师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音、体、美一直是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体育和美育的需求又更加迫切,所以体育和美育工作都需要我们把它提到更高的高度来重点解决。体育工作已经先于美育开展了一些探索,比如将体育率先纳入中考,所以美育工作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可以向体育工作进行学习和借鉴。
通过对比2015年与2020年工作意见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工作思路的转变,更加准确地把握工作重点:首先从总体上来看,后者更强调的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这与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紧密相关。其次是内容上,关于美育的定义上,2015年提出来的概念中,已经清晰的界定了美育的功能包括: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2020年文件中的新提法更加全面的阐释了美育的价值,在审美、情操和心灵教育的基础上,新增了美育在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方面功能,阐明了美育不仅能够温润心灵,也能够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将美育提升到了全面育人的高度。
新时代背景下美育的工作原则和目标。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把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次,坚持面向全体,美育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感受美、欣赏美的机会,所以要建立健全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的育人机制,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最后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等。在主要工作目标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条是评价体系的逐步健全,这意味着美育将逐渐进入中高考的评价体系。我们国家已经确定到2022年要全面覆盖实施美育中考,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到2022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所以到2035年,我们要形成一个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建设体系。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目标比2015年更加具体、更加明确、更加刚性,也凸显了我们国家和政府在美育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分步实施推进的具体举措。
落实工作。在指导思想和目标的指引下,具体的落实工作包括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以及加强组织保障四个方面。实际上上述原则也渗透到了每一方面的工作中,包括学科融合、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科的创新、美育教师的配备以及经费保障,工作的落实和后勤保障。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国家还发布了对教育领域非常重磅的一个政策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中也非常明确指出要持续改进美育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工作实际上正在经历着导向性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改革以及评价改革。美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被赋予了更高的教育功能和国家使命,必将面临一场的变革,我们必须创新思路、开拓视野,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来应对美育工作的全面创新。
从北师大高参小项目实践来探索如何将育人与美育结合
2015年6月,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加入了北京市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项目,并于同年10月19日开始进入海淀、朝阳、昌平、顺义4个区的11所项目小学正式授课。
项目初期的挑战。根据北京市的要求,高校要全面参与到小学的课堂教学、师资培养、课题研究、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等方面。然而在接到这个项目的初期,我们确实面临了非常多的挑战,比如:高校的老师如何进入小学授课?如何发挥小学的积极主动性?如何避免项目实施中混淆“参与”与“替代”的概念?如何让体育、美育在学校工作中得到重视?如何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挑战也是我们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持续思考的一些问题,通过创造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也让我们积累了值得分享的一些实践经验。
如何理解“高参小”?理解“高参小”项目的重点是如何理解“参”这个字。“参”是指参与而不是替代、取代。在项目的整体设计上,始终要把“小学”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放在第一位,围绕小学的需求来开展各项工作,“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教育理念和整体设计的高度,把更多的资源引入小学,融入小学,助力小学的发展。
在充分理解国家教育政策和美育教育导向的基础上,北师大高参小项目设计有以下特点: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以育人为核心,体育美育协同育人,坚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输血-造血-献血”的分步实施模式,提升项目校自身发展能力。
项目的实施思路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整合优质资源。在整合北师大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发现和利用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优质资源,探索推广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二是纳入班主任育人工作。将班主任育人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引领体育、美育工作协同开展。三是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大学——行政部门——中小学之间长期、有效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最后达到输血—造血—献血的目标。
高参小如何进行美育创新的探索?第一,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艺术课程建设服务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主题式教学。例如,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入学适应,二年级是自信心的培养,三年级是合作能力的培养,四年级是自主管理,五年级是问题解决能力。第二,学科融合形成合力。通过融合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让艺术老师与班主任及学科老师跨学科紧密协同。首先,通过主题育人论坛,引领专业发展,让艺术老师了解育人规律;其次,通过艺术学科专题育人培训,让所有老师了解艺术在育人中的作用,帮助班主任掌握绘本班会、戏剧班会等丰富艺术形式的育人活动方案;再者,建立班主任成长小组,促进教师成长,让班主任参与艺术育人的实践活动。第三,整合学校特色的美育。只有从项目学校的需求出发,才能让特色美育工作有延续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把项目学校需求放在首要的位置,经过大量的沟通和反复交流,帮助学校逐渐发展、并形成自身独特的美育特色。具体做法包括:首先,通过课题研究引领美育教育。在学校需求基础上,项目艺术组、班主任育人组协同下校指导,帮助学校明确研究方向,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美育教育和学校整体发展相结合。其次,探索用艺术解决学校育人需求。例如,项目学校希望预防校园欺凌,我们帮助学校组织学生自编自导了防欺凌的教育戏剧,受到老师和学生一致好评。再有,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开展艺术教育工作。例如,项目学校有科技特色,我们就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开展“科普剧社团”,突出学校“科技”特色,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延展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最后,搭建综合展示平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高参小”项目是一次关于美育育人的教育创新。以高校为引领,将更新的美育育人理念、方法融入小学的艺术课程和活动。以小学的发展为核心,最终目的是促进小学自身的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小学的综合办学实力,凸显学校的艺术特色。高校和小学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携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它还是一次关于育人的教育探索。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的协同,以班主任为引领,能够凝聚音体美及多门学科老师,共同围绕育人的主题,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合力。它更是一次教育探索和创新。在“高参小”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高校老师和教科研专家协同创新的过程,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共同围绕小学的发展进行的探索。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教研部门作为桥梁把小学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与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前沿课题联系起来,让不同学段的两个研究群体能从彼此理解熟悉、到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发展。
展望未来,新时代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不断更新理念,拥抱科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促进美育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让美育陪伴每个孩子更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