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基层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六项建议

发布时间:2020-11-27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教育事业统计基层主管领导培训班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班级围绕教育管理和教育统计自拟主题进行了班级研讨。在提交的班级研讨总结中,我们发现,有11个班级围绕“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和统计人员的培养”展开研讨,占比35%,这越发印证了“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

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四五”教育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教育统计队伍在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大幅提升,这也是未来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今日我们特别分享辽宁省培训班对“基层教育统计工作特点、问题和建议”的研讨成果,以及北京市培训班分享的工作案例,希望为各地的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和人员培养带来启发。 

辽宁省培训班研讨成果分享

(一)教育统计重要环节

(二)教育统计工作特点

1.基础性

负责原始数据采集,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教育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地市、县区主要负责组织中等及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统计工作,包括统计培训、指标解读、数据核查,是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根基。特别是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是最后一级教育统计管理机构,并直接面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生产机构(学校、单位),是统计数据初步汇集站和审核站。

2.实践性

教育统计数据已成为各地区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教育统计已经为教育规划编制、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厕所改造、中小学教师编制测算等多项重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地市、县区已经能够充分运用教育统计数据,为教育及其他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繁杂性

负责具体学校的数据采集,统计范围广,工作量大。

各学校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民办学校统计人员更换频繁,致使地市、县区在统计工作中不仅要在业务上对各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跟进指导,还要对各学校的进度进行不断跟踪,工作上具有相当的繁杂性。

4.挑战性

在统计分析与服务等环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地市、县区对于教育统计数据的应用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缺少大数据思维,缺少技术手段进一步将数据分析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各部门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统计工作的方向,对于地市、县区一级来说,充满挑战性。

(三)教育统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1: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变更频繁

基层统计人员多为兼职,缺少专职的统计工作人员,尤其校级统计人员调换频繁,有的刚刚熟悉业务就被调换工作岗位,有的刚刚培训完又被换掉,极大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问题2:领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

基层领导不重视、经费紧张、无相关奖励政策,历时几个月的统计数据,领导不重视、不把关,存在着“交差”思想,“三分统计、七分评估”,迟报、乱报、甚至不报,责任心不强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低下,缺少准确性和逻辑性。

问题3: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不熟,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计算机的“四会”标准人数较少,而基于“四会”标准之外,懂政策、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更少。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问题4:统计数据易受到相关考核指标的干扰

近些年来,从国家层面,为保证考核和监督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大多会以统计数据为测算依据,这本身是科学行政的好方法。但在相关指标逐级分解和压实的过程中,最终会都会落在市和县区一级进行最终的解决,当相关考核指标与统计数据相关度较高时,统计数据容易受到人为的干扰。

问题5:统计数据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

基层对于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过于简单,缺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预测研究,在统计服务上由提供数据为主向提供数据与提供咨询意见、政策建议并重的转变存在一定差距。

(四)具体建议

建议1:强化依法依规的统计意识

各级主管领导要树立依法治统的统计工作观念,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关于防范和惩治教育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规定(试行)》等文件精神,不碰“底线”、不越“红线”,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建议2: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

完善各项统计制度,使各级教育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任务明确,措施到位。严格执行《统计法》《教育统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予以约束,保证统计数据客观、真实,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

建议3:建立培训教育机制

积极组织开展以业务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建立一支精干的教育统计队伍。加强对基层学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着力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建议4: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待遇

将统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配齐配强统计队伍,配备符合技术要求的工作设备,保障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所必需的经费开支。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津补贴、评先选优、评职晋级的鼓励政策,改善统计工作人员的待遇,确保统计工作队伍的稳定。

建议5:加强统计资料管理

制定统计资料档案制度,统计资料档案的保管、调用和移交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建设高标准的统计信息化工程,建立各级教育统计数据库,上级部门尽可能优化统计软件,减少报表重复上报。

建议6:加强数据分析研究

开展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案例征集或课题研究,引导基层单位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教育统计数据,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教育事业中心工作,对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原理、方法,形成有价值的分析报告。

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案例

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变更频繁的问题,北京市的工作案例值得借鉴。他们一方面对人员变更频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统计人员变更频繁的原因

原因1:专人专岗配备不足

基层单位多数没有设立统计工作岗位,导致统计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多重身份,部分人员刚刚熟悉业务就因工作需要被调离,缺少工作上的交接。

原因2:对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仅仅将教育事业统计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没有运用统计数据的意识统计工作任务繁重、内容琐碎,责任压力大,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统计人员缺少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继而转岗。

原因3:工作体制、奖励机制有待健全

现阶段统计工作具有集中性、阶段性的特点,统计人员往往今年干完明年就忘了,缺乏稳定、连续、系统的机制。由于统计工作任务繁重、不受重视,在岗位绩效分配时缺少相应的奖励制度,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二)为确保统计队伍稳定的具体措施

措施1:加强培训

首先,通过交流合作促提升,除区级以上培训会外,增加校际间的统计交流活动。

其次,定期组织统计人员的专项培训,培训注重实效,分层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导向。

总结各级核查重点以及历年学校易出现的问题,记录统计数据上报路径和信息采集路径,形成经验库。

重点关注统计“两新”,对新设立的学校、新更换的统计人员进行专门辅导。

北京市培训会

区级各部门统计分工协调会

区级审核培训会

区级布置培训会

措施2:推进统计工作岗位设定

明确专兼职统计工作岗位设立要求,实行一把手责任制,确保统计队伍建设,理顺协调机制等各项工作。

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奖励激励制度,使统计工作岗位权责相符,统计人员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得到认可。

岗位职责

措施3: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统计效率

以制作统计用名册、开发虚拟机系统、建成网络版教育事业统计系统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减轻工作负担。

未来建议从省市级层面,整合各部门业务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应用技术手段逐步实现教育系统数据采集全覆盖,实现实时数据精准提取,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教育统计数据核查平台

网络版教育事业统计系统

通州区通过名册录入,自动生成数据的模板,并全市共享

教育统计信息分析平台

措施4:完善制度机制

通过完善统计制度、流程,让统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先后建立了培训机制、部门联审机制、表彰机制,出台了统计管理规范,完善了统计资料审核制度,增加了调查表审核人签署项目、督导部门监测环节,让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少统计人员变更后出现的工作无序现象。

贯彻落实统计法律法规和教育统计管理规定,抓好基层统计人员的思想、作风、纪律和日常工作管理,依法依规开展统计工作。

措施5:建设有温度的团队

在统计工作中重视统计人员的工作需求和情感关注,通过时时关注鼓励、事事悉心指导,用情感吸引人,用关怀温暖人,用情怀留住人,建设温暖、团结的统计管理队伍。遇到困难,团结一致不畏难,严守底线细纠察;取得成绩,积极分享互借鉴,分析总结再进取。很多已经离开统计岗位的统计人员对统计团队仍充满感情,在统计工作期间主动承担培训任务、审核任务,帮助新成员快速进步。

如想深入了解优秀学员的精彩内容

可至全国教育统计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