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教育在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国家竞争力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创造和保持一个良好环境的事实和能力,这种环境能使企业持续地增加价值、使人民更富裕、使国家更昌盛,它是一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政策环境、制度创新的相对优势和综合能力。主要包含创新、企业精神、教育、能源四个要素,其中,创新是维系本国的相对优势;企业精神使本国经济不陷入危机而持续成功;教育使劳动大军和年青一代掌握社会必备知识、核心技能、发展成果及先进价值理念;能源是提供未来增长的动力。
教育竞争力
教育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通过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所形成的相对优势和体系的能力。教育是知识经济基本的驱动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国家的发达程度、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提高、社会的平衡稳定发展均得益于人力资本存量的累积增加。
新指标体系中教育所占权重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阶段,不仅为企业、政府和个人创造了新的机会,也造成经济和社会内部之间新的分歧和两级分化,并使得通往繁荣的道路被重新定义。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引入新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4.0。
全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4.0更为关注第四次工业革命,着眼于人力资本、创新、弹性和灵活性等因素,引入一些新的指标作为传统指标的补充。引入了新的评分标准,每个国家以各个指标得分最大化为目标,满分是100分,强调竞争力不是国家间的零和游戏,而是所有国家都能够达到目标。
2018年报告中新推出的4.0指标体系共98项指标,来源于国际组织和世界经济论坛专家意见调查的综合数据,98项指标中,34项是从原有指标体系中保留下来的,64项指标是新增的。所有指标被分为12个支柱,包括制度、基础设施、ICT(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宏观经济稳定性、卫生、技能、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体系、市场规模、商业活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与国家竞争力关系分析
从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崛起取决于诸多外部因素,例如国家或地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刺激、战后重建等。但是,外部因素总是产生于特定时期和社会背景之下,不可复制,因此研究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内部因素和机制显得更加必要。
教育是知识经济基本的驱动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国的发达程度、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均得益于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增加。
瑞士经验
瑞士广义上的第三级教育机构,包括5A类大学和5B类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学院。高等学校为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大学主要培养理论和科学研究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对于这两类人才的培养,都突出强调其创新能力的培育,并实施严格的职业资格考核制度,保证学生达到参与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标准。瑞士把全面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基本思想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至今尚具有现实性和深远意义。我们的分析发现,瑞士能够长期坚持并实现这一高精尖技术路线主要依靠两点:第一,重视教育的开放性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第二,重视科研开发,科技创新,积极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欧美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转型与福利国家建设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经济逐渐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在战后的20多年时间里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上升较快,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及城镇化
二战之后经历了一波“婴儿潮”,之后带来的适龄入学人口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对各类教育的需求。虽然此后生育率逐渐下降,青年适龄入学人口比重也有所下降,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各类教育的需求并没有降低。而且,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终身学习需求的提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更增加了对各类教育的需求,从而对教育的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3.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会带来对高端服务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机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方式,还提高了用人单位对各级毕业生的技能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通过教学与科研来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而增强教育机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则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其中教育的分类管理和结构调整成为了当下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4.应对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经济危机与财政危机,社会对效率和削减公共成本的呼声日益强烈。学者们一度认为是“过度负担的政府”,社会随即掀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各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危机和社会形势变革的影响,迫切地需要政府推动各类教育改革以提高效率。
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立足本国实际,厘清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性功能,确定高等教育支撑引领并重的地位
我国现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人才培养提质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调整专业、课程结构,逐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数量、结构、质量三个方面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提高人才供求的匹配度和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教育政策要引导鼓励科研创新,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
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利于创新的诸多弊病,建议从提高学科布局与生产需要匹配度、评价标准与成果转化有效性、企业与研究单位接轨制度、科研创新投入渠道拓展、新技术高附加值等方面着手对我国当前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 STEM 教育
STEM 技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在数字化时代,STEM 素养与技能成是个体获得良好职业发展、成就自我的必要素养和技能,是国家建立和巩固竞争力所需的必要素养和技能。近年来,STEM 教育已为全球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球性的科技教育战略。可以预料,STEM 综合教育及其实践活动将对学校教育,从高等教育至基础教育,无不产生重要影响。
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培养大量受过良好教育、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以及产业体系发展的劳动力。职业培训和持续的在职培训在很多国家被忽视了,但实际上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此类培训能确保劳动者技能的不断提升。
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全球竞争力指数中职业教育相关指标具体衡量标准的关注,增强职业教育的匹配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扩大职业教育的投入面,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提升一国全球竞争力的直接驱动作用。
未来信息化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造成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对当前的从业人员构成巨大的挑战。因此,无论是从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支撑产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保障就业和工作生活质量的角度,通过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应建立科学定位、比例适当的教育类型结构;梯度合理、职责清晰的教育层次结构;培强扶弱、均衡发展的教育布局结构;类别齐全、特色突出的教育科类结构;灵活多样、渠道通畅的教育形式结构。
关注教育之弦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