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指南》点评②|“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勾勒未来学校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0-04-2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

近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以下简称《指南》),开启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篇章。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介绍,《指南》是在“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启动以来,总结上百个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每一个创新案例都来自于我国或者一些其他国家在学校基层的创新实验。

“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以数智时代学习者发展为中心,以校长与教师发展、课程和教学创新、学习场景重构、测量评价建设和学习生态融合五个方面作为实验方向,构建了“核心变革层——重点突破层——外延拓展层”三级实验体系,建立高维时空的知识数据世界,勾勒未来学校发展新路径。

校长与教师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教师-学习者三维模型的高维学习空间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专家委员皇晓琳表示,校长与教师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变的,要理解和把握校长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置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整体看待。因此有必要利用技术手段,设计面向校长和教师的全场景、全流程、常态化、数字化的发展平台,助力校长和教师完成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数智时代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校长可以利用数据进行精细化的校园管理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实现个性化教学、教科研和专业发展等。但数据能否发挥出价值,取决于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是数据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产业链分工细化的未来,如何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加工,学校更需要和教育技术产业充分合作,方能发挥出数据的价值,助力未来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发展。《指南》中关于“人工智能-教师-学习者”三维结构的高维学习空间的论述,创新了一条科技与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深度融合促进教师发展的可行路径。

课程和教学创新:“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校长赖济强表示,《指南》中提到的课程内容创新以“五育”并举,构建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以西樵实验小学为例,学校把“根基教育,至信人生”定为今后发展的总纲领,构建“至信”课程,奠基至信人生。学校以“礼仪教育”为抓手,以“语言艺术”为突破口,以“至信课堂”为核心,以打造体艺“2+2+N”的特色学校为载体。课程理念设计面向未来,立德树人,课程内容强调可选择性,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以拓展课程为延伸,为学习者提供多样选择,使学习更便捷、更个性。这样的规划与实施既能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也能让学习者、教师、学校和家庭教育参与者都成为课程创新的主体。

《指南》的课程和教学创新以在数智时代学习者发展为中心,基于高维时空数据知识架构,对我校构建更全面、科学与面向未来的新课程体系是一种较大的帮助。

学习场景重构:重构开放、集成化的学习场景,最大限度的促进师生智慧成长

原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介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学校和学习者学习场景将会发生巨大改变。人工智能支撑的新三维模型、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实体与远程空间学习无缝对接,导致无边界化学习、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迭代性学习等成为常态。“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生态生成以数字、信息、知识、智慧的学校文化。智慧化的理念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构建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的落脚点是“学习者发展”,一系列新技术与学校空间的有机深度融合,重构开放、集成化的学习场景,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智慧成长。智慧文化是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形态,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被广大师生高度认同和促进师生发展的文化生态,是“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

测量评价建设:动态化地展示学习者人生成长历程,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校长郑强介绍,《指南》中提到的测量评价四个方面分别具有以下意义:

①强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多维性、全面性;

②突出学习者核心素养评价,突出了测量评价的目标与任务;

③聚焦以教与学改进为目的促进式诊断,突出了评价的重点;

④基于大数据与区块链的记录与分析,突出了测量评价的方式与手段。

同时,利用人工智能重构的测量评价体系,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它能动态化地展示学习者人生成长的历程,利于校正学习者的学习与生活、思想与情感,让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与高效性,并强调:测量评价建设不能忽视“人”的存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人的直觉和朴素的情感,以免忽视教育自身的价值与规律,要充分发挥人和技术各自不同的作用,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无独有偶,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赵欣也认为,基于教育大数据建立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基本趋势。未来在精确了解每位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个性化的、精准的学习空间,通过开展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够提升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适应性,从而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指南》中关于测量评价建设的内容,从四个维度对于评价、诊断、分析均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方案。

学习生态融合:落实教育现代化内容,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常务副校长熊永昌表示,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全社会终身学习的趋势不断提升,多元的、个性化的知识定制服务成为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指南》提出全体教育人与民众共建、共享、共治,每一个人既是贡献者,也是享受者,共同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新学习环境,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学习生态是一个有机体,各要素彼此影响、相互协调,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和平衡。在教育领域,未来的学习生态融合要综合考虑,优化组合各种环境要素,形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指南》不仅给出了全面的顶层设计,而且对于如何实现学习生态的动态解构和重构,也给出了明确可操作的路线设计。

作为一线教师,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时均琪谈到,当看到《指南》关于“学习生态融合”的规划的时候,感到国家提倡了多年的教育现代化终于有了具体的内容,原来的教育现代化笼统、低端,现在的学校规划既具体又实操;原来的教育现代化空泛、高远,现在的学校规划既贴地又超前;原来的教育现代孤立、和寡,现在的学校规划既联合又生态。这样的学校发展规划才是符合教育的本质,即所谓“生活即教育”,这是大教育观。这样的教育才能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符合教育的规律。

未来已来,请加入我们!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未来学校研究院将于近期发布“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体系申报相关通知并开通相应申报渠道,届时相关信息会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未来学校研究院的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发布,敬请关注!

联系人:张翔  010-67876090

(通讯员  张翔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