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开学开园时间推迟。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就有序、有效、深入开展“停课不停学”工作再次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放在首位,加强家校沟通,努力为亿万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指导服务。
从3-6岁儿童学习的实际来看,疫情期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更多通过“亲子陪伴”来达成。为深入了解儿童亲子陪伴现状,为高质量做好儿童居家亲子陪伴提供指导,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儿童研究院成立专项研究组,调查了长三角主要城市2315户幼儿家庭,完成了《陪伴战“疫”:儿童亲子陪伴质量报告》。
今日关注:长时陪伴增加,陪伴质量怎么样?
现状: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亲子长时陪伴明显增多。46.06%的家长平均每天陪伴时间在8小时以上,足足比疫情前超出23.1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父母对目前亲子关系满意度自评分为86.49分,父母亲不存在满意度的差异。但是,随着孩子越大,满意度越低。
数据显示,与疫情前相比,随着亲子之间长时间相伴的明显增多,55.9%的家庭表示亲子关系亲密度增加,变得更加亲密,但有5.53%的家庭亲子冲突反而变多。
陪伴效能相对欠缺,父亲表现更为自信。父母对陪伴教育效能(成功陪伴的自信程度)为77.21分,其中父亲效能78.73分,母亲效能76.84分。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亲子关系满意度在走下坡路,统计差异显著,趋势同图2。小班、中班、大班均分分别为78.57分,78.29分,75.28分。
陪伴行为父亲不及母亲,六项“短板”要弥补。陪伴行为的测量主要采用西南大学张天怡(2018)编制的《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的调查问卷》,包括亲密性、持久性、支持性、内容丰富性四大因素。亲密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儿时彼此的依恋状态与亲密行为等,持久性主要涉及父母日常陪伴幼儿的保持及其态度,支持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儿时在物质、语言、回应、教育态度与方式等方面对幼儿做出的支持性行为,内容丰富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儿的活动内容,如阅读书籍、做游戏等。母亲的陪伴行为在各个因子上均要好于父亲,同时陪伴行为也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总体而言,父母在亲子陪伴的丰富性和支持性上表现不够,陪伴内容较为贫乏,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我们筛选了表1中所示的六项父母最大的陪伴“短板”(和陪伴行为均值差距十分显著),从中可以发现,亲子一起家务劳动、同理孩子、谅解孩子的不当行为等都是父母相对欠缺的。
统计结果显示,父母学历水平及家庭经济与亲子关系满意度无关,与陪伴行为和陪伴效能有显著正相关。学历越高,经济条件越好的家长更舍得陪伴投入,陪伴行为更多,陪伴效能更高。
建议:
陪伴应注重提升陪伴效能。从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陪伴行为有减少的趋势。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可以适当地放手,但不是放弃陪伴。研究发现亲子陪伴行为和陪伴效能是显著正相关的,家长陪伴越多,对自己陪伴效果越有信心也越有帮助。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整个幼儿期是孩子安全感、自主性和主动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占到了人生全程发展八个关键期的三个,因而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时间的投入是陪伴的第一步,对于和孩子一起居家的父母来说,这是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机,尽管5.53%的家长反应亲子冲突比疫情居家前明显增多,但是55.9%的家长表明亲子关系比疫情居家前更加亲密,这说明时间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关注的是,父亲尽管比母亲的陪伴效能更高,但在陪伴行为上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情感关注是高质量陪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