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全体家长注意了:居家隔离,你的陪伴有效吗?丨“数”读-陪伴战“疫”②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受疫情影响,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开学开园时间推迟。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就有序、有效、深入开展“停课不停学”工作再次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放在首位,加强家校沟通,努力为亿万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指导服务。

从3-6岁儿童学习的实际来看,疫情期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更多通过“亲子陪伴”来达成。为深入了解儿童亲子陪伴现状,为高质量做好儿童居家亲子陪伴提供指导,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儿童研究院成立专项研究组,调查了长三角主要城市2315户幼儿家庭,完成了《陪伴战“疫”:儿童亲子陪伴质量报告》。

今日关注:长时陪伴增加,陪伴质量怎么样?

现状: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亲子长时陪伴明显增多。46.06%的家长平均每天陪伴时间在8小时以上,足足比疫情前超出23.1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父母对目前亲子关系满意度自评分为86.49分,父母亲不存在满意度的差异。但是,随着孩子越大,满意度越低。

数据显示,与疫情前相比,随着亲子之间长时间相伴的明显增多,55.9%的家庭表示亲子关系亲密度增加,变得更加亲密,但有5.53%的家庭亲子冲突反而变多。

 

陪伴效能相对欠缺,父亲表现更为自信。父母对陪伴教育效能(成功陪伴的自信程度)为77.21分,其中父亲效能78.73分,母亲效能76.84分。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亲子关系满意度在走下坡路,统计差异显著,趋势同图2。小班、中班、大班均分分别为78.57分,78.29分,75.28分。

 

陪伴行为父亲不及母亲,六项“短板”要弥补。陪伴行为的测量主要采用西南大学张天怡(2018)编制的《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的调查问卷》,包括亲密性、持久性、支持性、内容丰富性四大因素。亲密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儿时彼此的依恋状态与亲密行为等,持久性主要涉及父母日常陪伴幼儿的保持及其态度,支持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儿时在物质、语言、回应、教育态度与方式等方面对幼儿做出的支持性行为,内容丰富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儿的活动内容,如阅读书籍、做游戏等。母亲的陪伴行为在各个因子上均要好于父亲,同时陪伴行为也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总体而言,父母在亲子陪伴的丰富性和支持性上表现不够,陪伴内容较为贫乏,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我们筛选了表1中所示的六项父母最大的陪伴“短板”(和陪伴行为均值差距十分显著),从中可以发现,亲子一起家务劳动、同理孩子、谅解孩子的不当行为等都是父母相对欠缺的。


 

 

统计结果显示,父母学历水平及家庭经济与亲子关系满意度无关,与陪伴行为和陪伴效能有显著正相关。学历越高,经济条件越好的家长更舍得陪伴投入,陪伴行为更多,陪伴效能更高。

 

建议:

陪伴应注重提升陪伴效能。从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陪伴行为有减少的趋势。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可以适当地放手,但不是放弃陪伴。研究发现亲子陪伴行为和陪伴效能是显著正相关的,家长陪伴越多,对自己陪伴效果越有信心也越有帮助。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整个幼儿期是孩子安全感、自主性和主动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占到了人生全程发展八个关键期的三个,因而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时间的投入是陪伴的第一步,对于和孩子一起居家的父母来说,这是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机,尽管5.53%的家长反应亲子冲突比疫情居家前明显增多,但是55.9%的家长表明亲子关系比疫情居家前更加亲密,这说明时间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关注的是,父亲尽管比母亲的陪伴效能更高,但在陪伴行为上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情感关注是高质量陪伴的关键。

时间的付出是亲子陪伴的第一步,但是“和你在一起”并不等同于陪伴。我们的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只是充当“监控”的作用,自己看手机、看电视或者完全干着自己的事情。高质量的陪伴,情感关注是关键。情感关注的第一步是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和同理。调查显示,在陪伴行为的各个因素上,陪伴内容丰富性和陪伴支持性是两个薄弱因子,丰富性的不够部分受制于疫情的影响,然而支持性的不够直接映射的就是父母对孩子情感接纳的缺失,家长不能很好设身处地同理孩子的感受。他们还是孩子!如果我们没有这一儿童视角,孩子生动的画面就会被我们解读为“不听话”。第二步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学家用“福乐”来形容这种陪伴的忘我状态,成为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认识孩子,认识孩子方能引领孩子的生命成长。从这个层面来讲,高质量的陪伴是需要“形神兼备”的,而情感关注显然是神来之笔。

家务劳动是高质量陪伴的重要载体。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们成长,让他们更有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从调查数据来看,亲子家务劳动尽管是亲子陪伴中的重要内容,但从行为频率来讲,这是父母相对最为欠缺的。从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儿童对做家务有着天然的兴趣,例如用笤帚扫地,抹布擦桌子等。但是父母往往会剥夺孩子家务劳动的权力,原因不外乎孩子太小,家务做不好,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倒不如不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事实上,让孩子做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做家务劳动这么简单,背后还隐藏着陪伴孩子发展自主性和主动性的教育规律。另一个方面来讲,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也能让他体验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培养其家庭一份子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