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天是我国第六个扶贫日,一曲新时代教育援疆“克拉玛依之歌”已在石油城唱响。
2018年以来,在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发展规划司的指导支持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密切配合,组织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来驻马我瞭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啊克拉玛依……”创作于1957年的《克拉玛依之歌》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厚,也正是因为这首歌,很多人知道了这座用石油命名的城市——克拉玛依(维吾尔语“黑油”)。走过历史的画廊,时光来到2015年,教育部批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211”高校落地石油城,克拉玛依再一次闯进了大众的视野,这次的关注点是高等教育。
算大账不算小账
2018年,早春三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召开协调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齐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么多所高校为什么齐聚一堂?答案是对口支援。原来,尚处在建设初期的克拉玛依校区面临招不到老师、留不住人才的难题,经管、外语、计算机这几类西部地区人才紧缺的专业在专业建设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所部属高校在祖国西部办学,14所兄弟高校立即伸出援手。在协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强调,各高校要从大局出发,“算大账不算小账”,根据新疆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能源优势和克拉玛依校区发展实际,拿出对口支援校区建设方案,把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成为新疆最好的理工类大学,培养更多为西部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自此,建设克拉玛依校区便成为了15所直属高校共同的责任担当,不仅是为了建设一个新校区,更是为了打赢教育援疆这场重要攻坚战。
●2018年3月16日——
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专业建设协调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
●2018年5月4日——
全面推进对口支援校区建设协调会暨对口支援校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克拉玛依市召开。
●2019年6月14日——
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克拉玛依校区召开。
对口支援工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这次协调会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把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援建工作核心,发挥在教育规划、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经验优势,注重短期、中期和长期援建相结合,注重推动合作平台建设,力求将克拉玛依校区打造成为对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行业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形成高校协同发展新的格局。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研究,提出了“坚持强化援建、促进自建、互惠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协调、解决需求的原则,坚持多措并举、合理分工、良性互动、融合创新的原则”,构想了联合打造远程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总体方案》。与此同时,14所援建高校迅速开展第一批援建教师的选派工作。2018年9月,第一批23名援建教师陆续抵达克拉玛依。
从客人到主人
援建教师队伍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第一次在这里上课我是个客人,第二次上课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了。”同样是三尺讲台,同样是身为教师的责任,但对他们而言,肩上的担子似乎更重了一些。
“来到这里才发现制图课老师非常缺,而且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学分、不同的要求,课程设置也有些混乱。” 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后,华东理工大学教师赵菊娣意识到援建工作的紧迫,立刻肩负起工程制图课程建设的任务。她从教学体系入手,构建了由工程制图到计算机辅助绘图再到制图测绘的一条系统教学路线。在教学过程中,她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画图老师讲评”,引导学生主动画图,同时以制图国家标准严格要求,以严谨治学相授。她编了一本专业书籍,还没有出版,班里每个学生都抢着复印了一套,学得特别有劲。“每次上课看到同学们努力去学、努力画图的样子,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我特别感动。其实华东理工大学也很缺制图老师,可我觉得克拉玛依校区更需要我。”虽然辛苦,但赵老师觉得值得,直言这是她人生中一段很有意义和价值的经历。
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张榆平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后担任工学院副院长,在推动学院教学管理及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同时,先后承担《高等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刚来校区听说要给机械专业学生带高等数学,感觉压力山大。”作为一名工科专业教师,他带的高数课既注重数学逻辑严密性,又强调工程背景应用性。他在课堂上列举出许多直观的应用场景,把实践性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学生们听起来兴趣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校区刚刚建设,很多课排不开,刚到这里的第一个学期安排我带《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虽然是第一次带,但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教师胡远彪面对一门从来没有上过的课,从头开始备课,凭借机械装备方面的过硬知识,顺利完成了课程教学。担任计算机系主任后,他克服专业壁垒,将地大的教学特色和新的改革思路应用到校区,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系的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
面对学生培养与课程建设任务,援建教师们尽心尽力、一丝不苟。面对克拉玛依校区的青年教师,援建教师们悉心教导,把传帮带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传的是不言放弃的信念,帮的是正在燃烧的理想,带的是教书育人的责任。
为了带动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牛海军结合克拉玛依校区和地方需求,牵头成立“基于机器视觉的油井管螺纹参数测量技术研究”项目组,项目组主要成员由克拉玛依校区计算机系青年教师组成。他鼓励青年教师们一起科研,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梯队,产出丰厚的研究成果未来可期。
“一段援疆路,一世援疆情,援疆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让我受益终身,这段经历成就了一段别样的人生。今后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心系这块我们曾经奋斗过的热土。”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侯艳萍道出了援建教师们的心里话。
据统计,2018年秋,23名援建教师在克拉玛依校区开设了45门共计1826学时的课程;2019年春,23名援建教师开设了33门共计2114学时的课程。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30余名优秀教师,离开繁华的都市,他们后悔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他们奔赴戈壁油城,带着对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甘之如饴。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却是克拉玛依的主人。
从戈壁油城到大江南北
拿直线距离来说,克拉玛依距离北京2634公里,距离上海3523公里,距离成都2348公里。上千公里的距离,可以阻隔山川河流,却阻隔不了莘莘学子对知识的渴求。世界魔鬼城、黑油山,故宫、长城,黄浦江、外滩,天府广场、武侯祠,是碰撞,是缘分,是机遇。
2018年5月,第二次对口支援会议召开,14所高校齐聚克拉玛依校区,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签署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团队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框架协议书》,根据协议内容,克拉玛依校区可以每年选派本科生赴对口支援高校访学交流学习。机会终于到来!3个月后的入学季,第一批克拉玛依校区交流学生启程前往大江南北,经济学专业6人、会计学专业4人、俄语专业2人抵达北京,分别在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交流学习,为期一年;俄语专业6人抵达上海,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交流学习,为期一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5人抵达成都,在电子科技大学交流学习,为期一年。
■会计专业虞添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开放和包容,交流期间,我看到了一个更多的世界,看到了更加优秀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学习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中央财经大学交流期间,经济专业曾馨蕊同学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诺贝尔经济论坛”,表示这是“最令她难忘的事情,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魅力,收获颇丰,震撼不已。
■俄语专业徐艺萌:“来到这里(北京外国语大学)之后发现,同学们热情友好,主动与我们交好,宿舍也是一派和谐愉快的气氛,这使我非常感动。”
■俄语专业张婷同学体会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克拉玛依校区的不同:“正式上课之后,由于两个学校教材不同,老师教学风格也不一样,上外老师上课一节课能讲很多东西,刚开始笔记有点记不过来,后来慢慢也能适应了。”
■机械专业吴阶平同学从电子科技大学交流回来后表示:“要做好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虽然未来未知,但也不用畏惧,更不需妄自菲薄,端正态度,相信自己,心所向,将所成!”
2019年开学季,第二批交流学生顺利入学,截止目前,克拉玛依校区已累计选派59名学生赴对口支援高校交流学习。
交流不应该仅是单向,而应该是双向。2019年6月,对口支援会议再次召开,会上达成一致,各高校充分利用克拉玛依校区实践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交流。7月,14所对口支援高校的14位老师和56位学生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开展“感受大美新疆、传承石油精神”暑期夏令营。师生们先后前往风城油田作业区、独山子石化、独山子博物馆等地参观油田生产流程,赴黑油山等地进行野外地质实习考察。几天下来,克拉玛依已经给这些来自大江南北的师生留下深深的印象。
■华东理工大学赵逸凡同学:“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体会到了与上海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风貌,最让我感触的是这边代代相传的石油精神,这里代代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石油事业中,石油精神犹如一支不断传递的火炬,经历数代石油人传承和沉淀之中发扬光大。”
■在克拉玛依校区遇到了本校援疆教师后,电子科技大学张一鸣同学与老师热切交谈,他说:“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援疆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给我上了生动而宝贵的一课,我们一定会大力发扬这种援疆精神,毕业后为祖国大西北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滴滴汗水铸就了石油城坚实的臂膀,张张笑脸装点了石油城美丽的风光,新丝路上的教育援疆“奋进之歌”已经唱响。华东师范大学加入援建高校行列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涵盖科学研究与应用成果转化的“新丝路”联合研究院在克拉玛依校区揭牌成立、高校间远程智慧教育平台开始搭建、全专业式对口支援新模式试点启动……
当希望照进现实,当西部与高校融合,就是算好了“教育援疆”这笔大帐,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的初心与使命,美丽油城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