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天津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 年10 月2 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新校区位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二期建设项目区内,用地范围:北至同德路,南至同砚路,东至雅观路,西至雅正路。规划总用地286.07 公顷,可建设用地243.57 公顷,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
新校区规划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历史文化风格及特色相适应,体现育人为本、学科融合、厚重纯朴、生态和谐、开放便捷等理念,着力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
项目亮点
设计理念
天津大学新校区规划重点体现“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规划理念。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同时适应育人的需要和新时期教育和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的集聚与融合,形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学科组团;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多样化体验;学生和教师的融合,促进师生的交流。
布局特色
以学生为导向的布局模式近年来,大量的校园规划形成了功能分区明确的惯性思维,本次规划创新性地引入了以学生活动为导向的布局模式,将学生生活区镶嵌于各学院组团之间,二者交错布置,形成“学”“住”穿插的功能布局,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的各类校园活动,形塑紧凑融合、促进交流的可步行校园。
规划结构
本次规划以东西向的中心线为基轴,并通过基本对称布局的矩阵网格道路体系,将校区分隔成若干区块,形成疏密有度、均匀错落的功能建筑群,最终形成一轴、一环、一岛、四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
道路交通
■校内主干路:通过与校门的联系道路构成校内主要道路骨架。
■校内次干路:主要联系车行环路与各学院组团,大部分次干路布置在车行环路外围。
■校内支路:联系学生生活区、公共教学区等,主要考虑步行优先。公共自行车停车场,主要布置在人流较为集中的生活区和教学区,约40 个停放点。私人自行车停车场结合学生生活区及教学区分散布置,约60 处停车点。借助步行道路、广场、绿地及建筑连廊等设置纯步行通道,组成人行网络,使稳静的、无干扰的步行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
以学生公共活动为中心的中轴空间
老校区从东门到建筑系馆,形成了最重要的景观轴线,统领整个校园。新校区传承天津大学现有空间秩序,规划东西向校园中轴,并将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综合教学实验楼等共享性建筑布局在轴线两侧,与校园入口区的主楼综合体共同形成充满活力、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园中心建筑序列。
以水为脉,延续天大记忆的景观空间
老校区的敬业湖、青年湖承载了一代代天大人的记忆,规划依托现有的卫津河、先锋河,外围形成景观优美的护校河,内部引入环形水系围绕中心岛,运河、阳光、草坡,共同勾勒出具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浪漫风情的“天大文化公园”和促进学院之间交流碰撞的绿链公园。
项目使用情况
经济效益
新校区一期建成后,12 个学院(部)以学科组群的形式实现整体搬迁,在校学生规模达到20000人,教学科研主体功能将向津南新校区集中。卫津路校区将成为高端培训、新兴学科培育的特色基地和文化创意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基地。
社会效益
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校园一期建成包括主楼、行政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及各学科组团等21 个组团,功能完备、造型各异的现代化教学楼、学生宿舍、配套建筑得到了师生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环境效益
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自启动以来,始终将“绿色校园”作为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按照“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要求,在规划建设中贯穿绿色理念、营造绿色环境、规划绿色交通、开展绿色施工,努力将新校区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绿色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