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面向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院校征集出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案例,并随着现代化推进工程的发展持续开展、不断深化主题接续出版。
铜仁学院不走寻常路,探出课改新“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摆脱“同质化”的重要选择。铜仁学院以项目课程为抓手,构建实施基于“项目课程平台”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人才培养的跨界融合,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深化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放大镜 “穷”则思变的铜仁学院
铜仁学院地处欠发达地区——武陵山腹地,区域内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不足以支撑学校的应用转型发展。如果继续走常规的老路子,学校很难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
“穷”则思变。随着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实施和推进,铜仁学院秉承“扎根山区·服务地方”的特色理念,逐步形成了“明德·致用”“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武陵·服务发展”“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核心办学理念。
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铜仁学院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自主学习+项目课程”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
☑ 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服务学生的人格品质养成;
☑ 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服务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
☑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服务学生未来发展;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服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将人才培养的“触角”延伸到政府、行业和企业,实现了“跨界融合”,助推了课程改革。
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平台
铜仁学院以结果为导向,面向职场岗位需求,构建项目课程平台。在此导向下,学生达到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
项目课程分大型、中型、小型项目课程;按课程成果类型的不同,分为创新实训、社会服务、创业实践三个类型。
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相关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将岗位的能力目标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形式映射关联起来,然后进一步将一个或多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内容综合成一门项目课程,并将该项目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便于考核评价的中间产品(或服务)。
依据任务的复杂综合程度,项目课程设置了对应的课程学分,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共完成12学分,并必须以第一负责人身份完成至少一个项目课程的学习任务。
平台由多方搭建实施
项目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类型是否多样,成为项目课程是否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学校积极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思路,结合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依托多方资源,搭建了丰富的项目课程实施平台。
挖掘校内隐性资源开发课程
通过资源调配、人员调配、部门职能转换(如后勤处的绿化科调整到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更名为绿色校园发展中心)等多种方式,深度挖掘整合了校内各种隐性教学资源,搭建了较为丰富的项目课程实施平台,开发了系列项目课程。
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协同育人
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统筹协调全校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文化与艺术资源、设备与场所等教育资源,牵头推进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与170多家来自政府、行业、企业的成员单位组建了“铜仁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围绕这一优势平台开发了系列社会服务类型的项目课程。
黔东处处是校园:服务学习拓展人才培养边界
2018年5月,学校出台《铜仁学院服务学习实施方案》,对推进服务学习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地融合新机制三个层面明确了服务学习的目标,并对服务学习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9月,旅游管理、秘书学两个专业142名学生深入铜仁市德江县域的行政管理部门及教育、旅游等行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服务学习活动。目前,该项工作已接近尾声。
项目课程自2017年开始实施以来,综合135门课程(环节)的部分内容,设置实施了项目课程526项,其中创新训练类273项,创业实践类58项,社会服务类195项,2157名学生参与项目课程的学习,从中孵化出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186项,创业项目75项。
通过项目课程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师生走出校园,深入铜仁市及周边县域,在资源普查、教育扶贫、文艺巡演、规划设计、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项目课程的学习活动,实现了“黔东处处是校园”,形成了具有铜仁学院特色的深化产教融合、助推应用转型的发展之路。
典型案例:“木玩”团队的红色筑梦之旅
视觉传达专业“旅游商品设计”课程由民族手工艺设计与制作、旅游商品创新设计、职业素养三个子模块构成,设置了田野调查、市场调研、民族手工艺实践、创新设计实践等具体的项目活动,明确了以设计并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的学习任务。
在专任教师与外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的指导下,通过现场演示、课堂实训等,让学生和教师体验了民间工艺的“活态特征”与艺术魅力。要求学生带着现代设计意识与理念,主动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艺术元素,提高了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将民族民间工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将艺术设计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实践创作意识,并取得较好市场效果。
“木玩”团队是“旅游商品设计”项目课程组中一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队伍。2018年,该团队与传统木作匠人一起建立了“木玩技艺传习所”,项目参加第四届贵州省“互联网+”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决赛,获得铜奖。
(通讯员 兰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