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高等教育水平长期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应时而进行的高教变革对该国的教育有着深远影响。中芬的教育合作面临诸多新机遇。
近日,芬兰驻华大使馆前教育参赞Mika Tirronen与芬兰图尔库大学一行来访中心,针对共建中芬两国教育的优势与互补展开讨论,双方计划在生物、健康、大数据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共建中芬创新中心。
因时而变,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芬兰的高等教育水平长期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但自2010年以来,由于受到世界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持续影响和近来欧俄间贸易制裁的强烈冲击,芬兰的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导致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持续减少,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不断紧缩。
为应对困难局面,芬兰于2010年起开始了该国50年来最大的一次大学改革,以提高大学在不断变化环境中的应对能力,扩大大学资金来源,加强与外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等。
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
☑ 大学由国家机构转变为独立法人机构。大学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将有更大灵活性和更加自主的人事政策去寻求私人资金与增强大学的人才吸引力;
☑ 大学建筑物所有权和管理权由政府绝对控制转为大学拥有绝大多数所有权;
☑ 大学董事会成员40%以上由校外人员担任。来自大学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将比过去更有影响力,在大学管理和财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鼓励部分高校进行合并,大学合并是大学改变效率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面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减少,芬兰高校也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应对措施:
☑ 首先是拓展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芬兰科学院、国家技术创新局、私人基金和社会基金、欧盟资金和其他国际资金对其研究课题的资金支持;
☑ 其次是加强校际合作,联手企业共同进行应用技术开发;
☑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强化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增强学校自主创收的能力。
院校重组与校际合作
芬兰高等教育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措施之一是高校的重组与合并,芬兰政府计划到2020年时,高等教育系统形成不多于15所大学和18所多科技术学院。
高校进行合并是大学改变效率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部分芬兰高校还在通过院校联合的形式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范例1:成立阿尔托大学——资源优化整合
此次芬兰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大规模的院校重组是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地区的三所大学进行合并。2007年,芬兰政府决定将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进行合并。2007年,合并后的大学被临时命名为“创新大学”(the Innovative University),2008年5月正式命名为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这一名字是为了纪念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尔阿尔托。
其中,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是全北欧最大的艺术设计大学,也是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中规模最大和教学质量最好的艺术设计类院校之一,其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成就闻名世界,艺术设计类学科在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稳居前20位。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已经获得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和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对商学院教育的三种国际认证,世界上只有40多所商学院同时获得这三种认证。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是芬兰最好的且历史最为悠久的理工科大学,在众多研究领域均有建树,并拥有十数个国家级卓越研究中心。
三所大学的合并为阿尔托大学强化多学科教育与研究带来了新机遇。阿尔托大学非常注重创业教育和创新系统发展。新大学的专业设置集中在全球性挑战和芬兰社会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结合部分。阿尔托大学被称为芬兰大学改革的“试验田”,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一所具有世界高水平的科技、商业与工业艺术设计的新型大学。
范例2:芬兰大学——联合拓展海外市场
芬兰大学于2013年成立,是由四所世界排名顶级的芬兰研究型大学组成的国际教育机构,包括图尔库大学、坦佩雷大学、奥伯学术大学和东芬兰大学。芬兰大学顺应芬兰通过产学结合维持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大潮流,重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整合成员院校资源,提供教育、健康、数据科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商科等方面的职业证书培训及本硕学位课程。课程与职业创新发展机密结合,注重提高学员的创新创造思维及能力,为芬兰企业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芬兰大学的部分课程如下:
中芬创新中心:中芬教育合作向“大平台+”演化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探索全新设计,充分利用思想、政策和智库优势,依托四大业务平台及相应的专家、项目、企业和金融机构资源,以形态创新和开放众筹理念,以智慧学习工场为基础,计划与芬兰顶尖的创新力量进行合作,通过技术转移、应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提供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
通过中芬两国的合作——
☞ 引入先进的技术转移理念和模式,建立国际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为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专业的和全方位的技术转移服务;
☞ 搭建国际化的合作研发平台,帮助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完成产业化研发工作;
☞ 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教融合的形式,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
目前,国际创新中心已在英国和乌克兰展开全面布局和设计,未来将成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一体两翼”国际教育创新网络格局中的关键力量,打造升级版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推动国际合作项目向“大平台+”深化演化。
(通讯员 胡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