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技术领域共建研究基地、工业园等实体性合作机构,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与教育变革,材料、新材料、人工智能与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技术的产学研用,成为俄罗斯等国与中国高校交流与合作的优先领域。
推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精准对接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近日,在2018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表示,未来要搭建更多平台,建立产学研用长效机制,构建创新共同体。
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更多得益于国际区域合作,得益于地方间的国际合作。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和教育合作是重要内容,产学研用合作是重要模式,结合产业发展“走出去”是重要的路径。
俄中友协副主席安德烈·弗拉基米尔罗维奇说:“‘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会议对于两国研究院所、高校及企业各领域的合作都有重大意义。”
乌克兰哈尔科夫航空大学校长助理马尔科维奇·谢尔盖·叶夫格尼耶维奇说:“中国和乌克兰合作迫切需要上升到新的高度,在教育领域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2018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突出“供”和“需”的四个精准对接:
一是推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精准对接,聚焦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科技优势领域,努力开创产学研用国际合作新局面。
二是和国际科技前沿动态与战略方向精准对接,探讨新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走向。
三是和区域主导产业精准对接:
江西是航空大省,是中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具有与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地缘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合作基础坚实。
四是与两地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精准对接: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三海一核”领域有显著的优势地位;
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在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实力突出,会议促进两地高校与中外高水平院校、企业就一流学科建设开展合作。
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机制和平台
• 会前,会议主办方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三元耦合机制”服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项目。
该院副院长李春安介绍:“基金-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三元耦合”机制,即由研究中心成员出资成立的协同创新基金遴选项目及领投,政府投资及资助自动跟进,知识产权由基金、研究院、大学共享,收益按照投资人和团队各50%的模式分配,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推动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华盛顿国际科学与技术学院,打造了教育桥国际引智在线平台。
华盛顿国际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江苏省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余文华教授介绍:“教育桥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现高校和国际知名学者的精准匹配、质量可控,为学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升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提供平台。”
高校是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信息司副司长慕尔科娃•玛丽亚•弗拉基米罗夫娜讲到,2012年赴俄罗斯学习的中国公民数量增加了两倍,达到了3万人,而来中国学习的俄罗斯公民数量增加了2.5倍,达到了1.8万人。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副校长巴哈诺维奇•亚历山大说,会议为中白两国高校和企业建立了持续合作的机制和桥梁。
六项合作实现价值创造与共享
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优势互补,促进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促成六项合作项目:
• 南昌大学与俄罗斯科学研究技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科研合作协议,与俄罗斯基伦斯基物理研究所、江西科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合作协议;
• 南昌航空大学分别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信息及无线电技术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签署2018—2019合作路线图;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同时,教育桥国际引智在线平台揭牌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
链链看:会议得到多家媒体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江西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等60余家媒体聚焦此次会议。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陈锋主任在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俄语频道的采访中表示:“我们依托南昌大学和这个南昌航空大学建立开放性创新平台,以平台作为依托,把产业资源、科研机构的资源汇聚到平台上面,打造一个有强大动能的协同创新中心。无论是做企业,还是科研院所, 或是高校,其实我们发展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基础就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